文廷式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生平简介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江西省萍乡市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清咸丰六年丙辰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时(公元1856年1月21日)生于广东潮州,成长于官宦家庭,为陈澧入室弟子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 。1898年戊戌政变后出走日本 。1904年逝世于江西萍乡 。
清咸丰六年丙辰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时(公元1856年1月21日)生于广东潮州,成长于官宦家庭 。幼年就在家塾就读,人极聪慧,有书文过目即能背诵之才 。十七岁时(同治十一年)受业于广东名儒陈沛之门下,文华得以猛进,为菊坡精舍高材生 。光绪八年壬午,以附监生领顺天乡荐,中试举三名举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保和殿大考翰林,巨得翁同和与汪鸣銮援手,年仅三十九岁的文廷式考取内阁中书第一名 。次年春闹,中式恩科贡士,由户部带引见,复试一等第一名 。殿试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赐进士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旋充国史馆协修,会典馆篡修,本衙门撰文 。
文廷式是光绪帝瑾妃、珍妃的老师 。也因与瑾、珍二妃是世交,为此在光绪心目中有着一定地位 。后在大考翰詹,经德宗(光绪帝)复看卷时专书珠谕干预,亲自提擢,钦定廷式一等头名,由编修上升为翰林院侍读大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 。不久,又派他稽查右翼宗学,教习庶吉士,协同内阁看本,署大理寺正卿等职 。当时在京中官场中,他一时“圣眷”握厚,引人注目 。
光绪十六年(1890),成进士,授编修 。二十年大考,光绪帝亲拔为一等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 。文廷式志在救世,遇事敢言,与黄绍箕、盛昱等列名“清流”,与汪鸣銮、张謇等被称为“翁(同龢)门六子”,是帝党重要人物 。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召恭亲王参大政;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谏阻和议,以为“辱国病民,莫此为甚” 。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与陈炽等出面赞助康有为,倡立强学会于北京 。次年二月,遭李鸿章姻亲御史杨崇伊参劾,被革职驱逐出京 。这一时期,文廷式益潜心时务,其《琴风余谭》、《闻尘偶记》,记甲午、乙未间时事、人物,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 。革职归里后,撰有《罗霄山人醉语》,痛感“中国积弊极深”、“命在旦夕”,提出“变则存,不变则亡”,鼓吹“君民共主”,倾向变法,但又以为不可急切从事 。戊戌政变后,清廷密电访拿,遂出走日本 。二十六年(1900)夏回国,与容闳、严复、章太炎等沪上名流,参加唐才常在张园召开的“国会” 。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复下令“严拿” 。此后数年,文廷式往来萍乡与上海、南京、长沙之间,沉伤憔悴,寄情文酒,以佛学自遣,同时从事著述 。这时期所著杂记《纯常子枝语》40卷,是其平生精力所萃 。
清光绪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 。文廷式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普通寺后的半山腰 。墓葬面积50平方米,墓堆长4米,高1.1米,坐西朝东 。墓前原有石碑坊,后有墓碑,高2米,宽1米,墓碑用正楷字刻“诰授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曰讲起居注官翰林侍读学士显考文公讳廷式府君之墓”,墓碑左右有石刻对联 。墓碑左是文廷式后嗣的碑文,右为南昌知府沈增植作的墓表,墓表简述了文廷式的生卒年月日和他博学多才、韬略满腹、为官清正的高尚品格,以及逝前病况 。文廷式的坟场,不少游人向他拜祭,敬仰文廷式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