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仁:坚持民族大义,以身殉国( 二 )


唐鲁之争 , 朱以海君臣们认为如果能攻下南京 , 那么鲁监国的地位马上就能上升 。可南京在清兵手中 , 于是朱以海和他的下属们开始酝酿打南京的主意 。而要想打南京 , 那就得先要拿下杭州 。于是在1645年8月 , 王之仁、方国安带本部人马攻打杭州 。可是在杭州城下 , 南明军连着吃败仗 , 方国安的儿子也战死在杭州城下 。他们拿下杭州 , 再图南京的计划遭遇重创 。
1645年12月 , 方国安和王之仁不死心 , 重整部队 , 再次攻打杭州 。朱以海作为皇帝 , 亲自到前线鼓舞士气 , 本以为可以振奋军心 , 结果这一次 , 南明军的表现还像上次一样 , 败绩连连 。南明军不但攻城失利 , 而且清军还发动了猛烈反击 , 南明军损失惨重 。朱以海政权从此以后 , 再无进攻的力量了 , 只能退而防守 。
唐鲁之争严重地削弱了南明抗清的实力 。南明唐鲁之争 , 也是满清政府最想看到的 。那边朱以海被赶下了海 , 而这边朱聿键的日子也不好过 。
王之仁在唐鲁之争中 , 坚定地站在鲁监国朱以海一边 。如以刀相逼 , 令其做皇帝 , 死心塌地为鲁监国出兵打仗 , 不怕失败 , 连连出击等做法 , 看似过分 , 有人说他是出于私心 , 谋求己利 。其实未必 , 前后印证 , 全面估衡 , 王之仁所为实是出于对明王朝的忠诚和对明政权抗击清军的厚望 , 强烈的民族气节使然 。
韬光养晦 , 坚持抗清
在鲁监国崛起之时 , 时任浙江防倭总兵的王之仁 , 正在鲁监国的领地 。在清兵即入浙江之后 ,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 , 王之仁业已投降清朝 , 清兵首领贝勒博洛也命他继续担任原职 。
史家对王之仁的这一所为 , 评说纷纭 。是反复无常 , 还是韬光养晦?莫衷一是 。
在南明历史上 , 很多人本来是小人 , 后来大义凛然 , 抗击清军;有的本来是好人 , 却投降变节 。请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真说不太清楚 , 历史也真不好读懂 。其实 , 那是我们在带着感情读历史 , 如果你放下自己的感情再读历史 , 你会发现历史其实很简单——历史就是人和事 。我们看王之仁 , 不难 , 看他的行动 , 以事实说话 , 便可论定 。
当时 , 浙江宁波发生大规模反清运动 , 与降清的官员谢三宾发生冲突 。谢三宾 , 为了保住家人性命 , 派人带自己的亲笔信到定海找王之仁总兵 , 请求出兵镇压 。镇压谁?镇压反清的军民 。而且密信中说:“将军以所部来 , 斩此七人 , 事即定矣 。某当一千金为寿 。”要求他处死七人 , 送他千金 , 以利益相诱 。当时反清的盟主、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 , 也派人来策反王之仁 。王之仁安抚钱肃乐的使者 , 又答应谢三宾的使者:“十五日至鄞县 , 共议之 。”十五日 , 王之仁果然率兵前去鄞县 , 召集诸位乡老 , 会于演兵场 。谢三宾自以为得计 , 高兴得不得了 , 认为反清派钱肃乐等人必定血溅演兵场无疑 。不料 , 坐定之后 , 只见王之仁不慌不忙从靴子里取出谢三宾的密信 , 当场朗读起来 。谢三宾大惊 , 急忙冲上前去 , 想夺回密信 。王之仁大声喝令士卒:拿下谢三宾 。谢三宾行贿赂的丑行败露了 。王之仁回头对钱肃乐说:“是当杀以祭纛否?”要用他的人头祭旗 。谢三宾一看 , 大事不好 , 头将落地 , 马上跪地求饶 , 磕头如捣蒜 , 苦苦哀求 。历史资料是这样记录的:谢三宾“哀嚎跪阶下 , 请输万金以充饷 。乃释之 。”谢三宾自愿拿出万金 , 做部队的粮饷 , 才得以活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