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的起源是什么?来源于什么地方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 , 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 , 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 。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敖汉旗河福营子村 , 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 , 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 , 即两个氏族 。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 600余米 , 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 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 , 壕沟只有三边 , 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 , 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 。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 , 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 , 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
红山文化的先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部落 , 兼有畜牧和渔猎的经济生活 。
在手工业生产中 , 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 。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 。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 , 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 。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
老哈河东岸的敖汉旗白斯朗营子村南 , 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 , 有一处红山文化的窑场 , 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 6 座窑址 。从这些结构各有差异的陶窑及出土的陶器来看 , 制陶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
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 , 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 , 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 , 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 。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 。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五、红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 也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转折点 。
五说并存 , 各持己见 , 后者的认识比较符合实际 , 考古学揭示泥质陶、彩陶、压印“之”字纹夹砂陶、石器、细石器共存 , 是红山文化独具的特点 , 龙题材是红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 这一“族徽”性的花纹图案从红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它的晚期 。
泥质陶中的彩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 , 虽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 , 但二者之间仍有各自的异同点(共性与个性) 。仰韶文化彩陶纹饰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装饰地的 , 与红山后陶器类型相比是多彩的 , 带状纹饰中夹有圆圈涡纹、叶形纹、斜格子纹和绳纹 , 而且单独配有“S”字型、“X”字型等纹饰 , 与红山后类型陶器迥然不同 。红山后类型陶器中 , 连点弧线纹是一种坠落形式的 , 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没有的 。二者之间也有相似点 , 红山文化红山后类型的“红顶碗”式的钵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 , 彩陶之中的平行线形、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形纹与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 , 它们的相异点 , 说明各自的文化特征;它们的相同点(或类似)说明年代大体相近 , 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变体或混合文化等 。
红山文化的内涵在西辽河流域也并不单一 , 它包括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地方类型或不同的发展阶段 。大凌河流域的东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遗址、胡头沟玉器墓一类环境回归和监管机构价格会更快山文化遗存 , 就不同于老哈河流域的红山后、西水泉、四棱山等一类红山文化遗存 , 前一类型多出一种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质黑陶圈足器 , 不见或少见红山后类型多见的“红顶碗”式钵器类和三角间涡纹彩陶图案 。这说明形成红山文化决非单一的农耕 , 而是以农耕为主 , 农牧渔猎结合的经济类型和多样的文化内涵所促成 。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红山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性质提供了依据 。以自身发展为主 , 文化间的影响曾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文化 影响首先是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诸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 , 而是相互影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