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念是谁?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 四 )


命运对她不公,她却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
六年的牢狱生活,没有将她打垮,因为她觉得出狱后,见到女儿时一定要体面 。
得知女儿已去世,她再次披上战衣,四处奔走调查 。
最后,她决定离开祖国 。
两个妹妹都在美国生活,她六十五岁了,也应该享受姐妹团聚的幸福了 。
到了异国,她很快适应了现代化的生活,超级市场的购物、银行自动存取款等等 。
她开始随心所欲的安排生活了 。
家族存在海外的钱,够她生活了,她对物质并不避讳,每天都享受着丰富商品与第一流的服务带给她的安全感 。
可是,她似乎还剩下一点斗志 。她总觉得似乎有一种东西在强迫着她,要把心中的话一吐为快 。
她开始写作 。
一个人坚持不住的时候,身旁的挚友就鼓励她写下去 。
1987年,她出版了全英文写作的《上海生死劫》,追溯那段悲痛的经历 。
出版的当年,就成为超级畅销书,享誉多国,再版多次 。
书的开头写了几个字:献给梅萍 。
这是她死去女儿的名字 。
而作者的名字,也从姚念媛变成了郑念 。
这,纪念的是丈夫郑康琪 。
这本书以其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朴质的叙述打动了很多读者,其中就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 。
给《纽约时报》写书评时,他称赞道,“在人的水平上,她的回忆录最伟大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对自己抵抗心理和身体的压力的记录 。信息多,充满了勇气的,吸引人的书 。”
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最灾难性的时刻 。
也记录下了她无尽善意的时刻 。
经历了诸多苦难,她最后是认命的 。她觉得女儿的死是命中注定的,她抗争不了 。可是她的命,也是注定的 。
她是个基督徒,她觉得既然上帝让她坚强的活着,把她对生活的要求,把她一直尊崇的优雅,说成好斗不驯,那她就这样活下去 。
2009年,她在家中洗澡时,不慎烫伤 。由于是独居,她的伤势未能及时发现,后又因细菌感染,最终不治,以94岁高龄走完一生 。
朱大可说,她有比古瓷更硬更美的灵魂 。
《上海生死劫》的出版让她的生活再次忙碌起来 。她开始了全美巡回演讲,还设立了“梅萍基金会”,专门资助中国内地的留美学生 。
她的善良让人铭记于心 。
加拿大歌手柯瑞·哈特就专门写了一首钢琴曲向郑念致敬 。
她的美,是有风骨的 。
她,一辈子都是传奇 。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
到了郑念这里,试问苦难是否配得上她?
美,对她来说,是一种责任 。
纸醉金迷里的保持优雅得体,不算什么 。日常生活里保持优雅得体,也不算什么 。
遭受苦难时的优雅与善良才最可贵 。她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 。
人们纷纷感叹,她就是中国版的唐顿庄园大小姐 。
更有人称赞她是东方的超级名模卡门·戴尔·奥利菲斯 。
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家境优渥,书香门第,但多给人留下交际花、娇小姐、少奶奶之类的印象,在历史上留名,也多因为她选择的男人,比较有名 。
印象中,女子的贵族风范,似乎只是一出纸醉金迷的私生活、无休无止的交际和挥霍祖上财产做支撑的皮影戏 。
没了虚浮的奢华,便没有没落的贵族 。
只有郑念一人独占鳌头,受人青睐且毫无诋毁之意?
郑念原名姚念媛,1915年出生于北京,后在天津长大 。
她的祖父姚晋圻,曾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参与过戊戌变法,极重教育,曾任湖北教育司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