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金砖是什么?制造一块砖要花720天

随着故宫的开放,我们对故宫越来越了解 。可越是了解得深入,疑问也就越多 。
比如“故宫是不是用‘金砖’铺成的?”
对于“故宫有用金子造的砖吗”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当然没有!
要不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地砖还都不给他们揭走了?
那么,民间传说中又确有“金砖”一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金砖”一点都不神秘,所谓的“金砖”,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实际上也是用泥土烧制而成 。
故宫的太和殿的金砖
它并没有覆盖整个皇宫,仅仅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才有 。
明清时皇帝在太和殿上朝,群臣俯伏在金阶上呼万岁,金阶所铺的砖就叫“金砖” 。
图为清乾隆《万国来朝图》局部,前为太和门,后为太和殿
“金砖”并不是金子打造,为何叫金砖呢?
其实,当年这种方砖一开始是叫“京砖”,代表专为京城生产的意思 。
又因为这种砖颗粒细腻,敲击时有金石之声,且“京”与“金”读音相似,便慢慢演化成“金砖” 。
此外,由于故宫以前是皇帝住的地方,民间百姓容易将其想象得过分富丽堂皇,甚至把“京砖”的“京”字误认为“金”字 。
虽然“金砖”不是金子制成,但其价值,与金子也差不离 。
当年朱棣在上位后便宣布迁都北京,迁都之前的头件大事,就是修建紫禁城 。
工程即将竣工时,官员们因为一件看似普通的事儿愁白了头:应当选用什么样的地板来铺地面呢?
掌管工部的剻祥考虑、对比了很久,最终选择了苏州的陆慕砖窑 。
苏州的陆慕砖窑旧址
陆慕砖窑所在地土质优良,生产出来的砖比一般的要坚硬不少,而且这种砖有一种特点:“敲之有声,断之无孔” 。
据说,当年“金砖”样品制作出来后,操心的朱棣还要求亲眼看看、把把关 。
直到看到光润似墨玉、踏上去不滑不涩的大方砖时,朱棣放心了,大手一挥,直接赐陆慕砖窑为“御窑” 。
据史料记载,制作一块“金砖”,需要720天,由于烧制工艺极为复杂和讲究,让“金砖”的制作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
只要在抽检时发现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等要求,或者尺寸大小超过一毫米的误差,整批金砖当即告废 。
富裕如乾隆时期,江苏巡抚也曾因为造砖的补贴费用和工部官员在朝廷上撕破脸,展开论战 。
除了造价高,制作“金砖”的人工成本也不可小觑 。
据说,几十个技术工人辛辛苦苦地干上一年多,所得才不过五六千块砖 。
而且每块金砖上都清清楚楚地刻有制作时间、制作工匠的名字、监管这块砖的官员职务及姓名,和知府、知事、保甲和烧制人的印鉴 。
造砖时,责任自上往下,层层下达,工钱也层层盘剥;一旦一块砖出了问题,和这块砖相关的所有人都会被惩罚 。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建造故宫的时候用了大概8000多万块砖,历时14年 。“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
晚清,国力不济,再也无法支付金砖烧制的高额费用 。有资料记载,光绪三十四年,金砖正式停做 。
之后,近代中国风起云涌 。随着宣统帝退位,金砖和它的享用者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再未开窑 。
为了谋生,过去为皇帝打造金砖的工匠纷纷转行,开始制作成本低廉、适合民间建筑使用的普通砖瓦 。
靠口口相传的金砖的制作技艺逐渐式微 。
八十年代,海外同胞游览故宫时,看到年久失修的坑坑洼洼的宫殿地板,不由得心生哀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