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尔德middo;勋伯格的音乐有什么特点?风格是怎样的

作曲家勋伯格巨大成就的一种体现,就是他有能力让地球上所有音乐厅空空荡荡 。勋伯格已去世50多年,依然是不折不扣的票房毒药 。只要他的音乐出现在节目册上,赞助商们要么抗议要么开溜,就好像1902年2月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首演之际,勋伯格的哥哥海因里希不得不驱赶那些捣乱的人 。然而从任何方面说,《升华之夜》都不算无调性作品 。它结合了晚期勃拉姆斯的和声温暖和施特劳斯的爱意——纠结而动人的美满结局 。所以,它引起的反感并非纯音乐上的反应,也并非因为作曲家是争议人物,而是因为勋伯格的音乐中有一种让观众反感的东西,这种东西一直在持续作用,直到今天 。坏名声就像尼古丁一样,具有无形的吸引力 。在《升华之夜》那晚,勋伯格被迷住了,之后他洋洋得意地吹嘘:“丑闻从未停止 。”他给自己贴上了“被迫成为革新者的保守者”的标签,并于1908年开始大肆毁坏从音乐诞生之初便统治欧洲的调性传统 。他的第二首弦乐四重奏写于婚姻危机中,是一种释放,像是音乐上的猛攻巴士底狱 。在销魂的第三乐章中,女高音玛丽-古特海尔-肖德(Marie Gutheil-Schoder)唱出第一句无调性音乐,一位著名乐评人跳起来大叫:“停!够了!”另一个叫道:“闭嘴,让他们继续演!”第二场演出票上印着一行提示:请保持安静,在音乐结束前请勿发表个人意见 。
【阿诺尔德middo;勋伯格的音乐有什么特点?风格是怎样的】12年后,勋伯格抛弃了无调性写作,开始采用一种新作曲法 。他说,12音应该平等,应该由作曲家决定如何组合,形成何种“序列” 。一个音符与下一个音符之间的和声关系不是为了取悦听众的耳朵,而应由作曲家决定是否适合作品风格 。他宣称:“我的重大发现可以保证德国音乐在下个100年中的至尊地位 。”可惜,很快公众的鄙夷和政治剧变证明了他的错误,但是他的“序列”方法成为20世纪后半期现代音乐的基石 。在动荡岁月中,他的音乐并不比施特劳斯的《埃莱克特拉》更难听,甚至不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暴烈;在《月迷彼埃罗》(Pierrot Lunaire)中,勋伯格甚至还写过如同康定斯基油画那样柔情的音乐,在他的第一部序列音作品《小夜曲》中,完全没有现代主义那种因扭曲的自卑而产生的撕心尖叫 。然而勋伯格在所有粗鲁吵闹的作曲家中,却被妖魔化成了音乐史的怪物,悦耳音调的毁灭者 。
勋伯格应征入伍,有士兵不依不饶地问他:“你就是那个臭名远扬的作曲家吗?”勋伯格回答:“我承认,但事情是这样的:总有人要当那个人,却又没有人想当,所以我就一人承担了 。”他坚信改革的潮流无法阻挡,是来自更高意志的要求 。“我相信艺术之诞生不是为了‘我可以’而是‘我必须’ 。”他曾这样写道 。他承受着人们的敌对情绪,心中却怀着希望 。“有一天,送奶人也会吹着我的曲子而不是普契尼的吧 。”半个世纪过去了,歌手们仍在上下求索,勉力唱准他写的咏叹调,爱乐者们多半把他看成干巴巴的理论家 。谁在害怕阿诺德-勋伯格?几乎是西方文明的全体吧 。那么这个苦行僧、早秃莽撞的犹太小店主的孩子,为何能引起如此持续的反感?部分厌恶来自他的犹太人身份,这是整个中欧的耻辱;他过于严肃的个性也是一方面,无法融入肤浅享乐的社会 。维也纳人最恨提及,勋伯格是除了舒伯特之外,在这个音乐之都诞生的唯一伟大的作曲家 。反感的根源来自勋伯格的个性,这种个性至今还未有任何心理传记能够摹画 。勋伯格没有什么密友 。策姆林斯基是他的唯一导师,也是他第一任妻子玛蒂尔德的哥哥,而他在玛蒂尔德去世后不到一年就另觅新欢,令策姆林斯基十分不悦;他对待自己的徒弟阿尔班-贝尔格和韦伯恩就像对待旧衣服一样随意,许多年后他才接受他们作为自己的同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