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周游列国十四年:虽屡被拒仍雄心不改

从长线而言,中华民族需要孔子;从短线而言,春秋时期似乎不需要孔子 。孔子一直想参与到春秋时代的洪流当中去,然而,后者却拒绝他的参与 。
公元前535年,17岁的孔子第一次尝到被拒绝的滋味 。那一年,鲁国的管理层季氏宴请境内有身份的人,具体而言就是“士”,丧母不久的孔子也登门了,然而,世界对于这个还不到弱冠之年的孩子是无情的,季家的管家阳虎挡在门口,说:“请走,没你什么事 。”
年少的孔子转身离开 。不知当时的他,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从这次吃闭门羹开始,他会遭遇一次比一次更难堪的拒绝和驱赶 。
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孔子在当时被拒绝的历史 。
公元前517年,35岁的孔子在齐国,因为一次会谈,齐景公很欣赏他的业务能力和愿景设计 。正当人生将大有起色时,晏子出来了,他的一番话阻止了孔子进入齐高层 。历史不可捉摸,孔子和晏子都是圣贤,然而,那个时代,需要的是晏子,暂时还不是孔子,因此,两贤不能共事 。齐拒绝了孔子 。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这是他最接近理想的一次 。他已掌握鲁公司管理大权,三个月的施政令鲁公司的管理和业绩大有起色 。例如,卖牲口的不大肆提价了;外来客商不用去寻求帮助,鲁公司的商务管理机构能主动提供服务 。
网络配图
鲁公司好了,齐公司就紧张了,于是给鲁送来女乐,扰乱孔经理的管理,孔子只得走人 。这一回,鲁拒绝了孔子,孔子也拒绝了鲁 。
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在卫国,卫灵公一方面对他很客气,给他高薪,一方面却不信任他 。孔子走后,卫灵公又想起孔子的好,再把他接回卫国 。但这一次,卫灵公对孔子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了,两人开业务会时,董事会主席卫灵公仰天看飞雁,“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 。这种姿态很伤人,孔子只得再次走人 。
除了吃闭门羹,还有嘲笑 。公元前492年,孔子与学生们失散,独自一人在郑国国都东门外等学生 。一个年已花甲的老人,旅途劳顿,神情疲惫地在城门外等人,当然光鲜不到哪里去,于是有人对子贡说:“东门那边有个丑八怪,像丧家犬 。”
更有甚者,孔子的生命受到了威胁 。公元前493年和公元前489年,前后在陈国和蔡国,曾经两度被围困,最危急的时候,断粮七天 。好在,子贡是个外交牛人,搬来了楚国的野战军团,才将老师救出重围 。这一回楚国要供养和重用孔子,然而,出于利益考量,最终还是拒绝了孔子 。
孔子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去悲观生活,然而,他并不在意 。例如,对于“丧家之狗”的描述,孔子居然认了:“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说我像丧家狗,确实如此 。那天早上确实狼狈,别人能如实地描绘出来,干嘛不认呢?
孔子的坚强:对自己有信心 对文化有乐观预期
一个人乐观与否,不能完全按照平时的表现来判断,而是要放在最危急的时刻来观察,指标越严格,环境越严酷,结果越靠谱 。
孔子的脑袋上有个土丘状的玩意,偏偏阳虎和他长得不是一般的像 。而阳虎和匡地的人结了梁子,孔子却不好彩地到了匡这地儿来,由此“享受”了与鲁国权贵阳虎同等的待遇——被当地人围得水泄不通,怎么解释都没用 。
当时的情况危急到连师生之间都不知道彼此的生死 。比如颜回就掉队了,好不容易才赶上,孔子说:“颜同学,我以为你死了呢 。”颜回答了句荡气回肠的话:“老师您健在,颜回我哪里敢去死 。”
在这种随时会丢性命的情况下,孔子很淡定,没有忧惧 。而这样生死关头的乐观才是真正的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