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制度是什么?诞生背景及历史渊源一览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 。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 。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 。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 。至清朝时改称武科 。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 。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 。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 。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
历史渊源
武则天科举制首先是从文举开始的,选拔的都是经国治世的文才,因此文举是科举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唐代文举的科目是很多的,明经、明法(通晓法令者)、明字(通晓书法者)、明算(通晓术算者)、进士、俊士(才能俊秀者)等五十多种,后来渐渐演变为只重视明经、进士两科 。
这两科最初只是试策,也就是根据经义和时务写作论文,后来逐渐转变为进士科注重诗赋,明经科注重“帖经”和“墨义” 。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意揭开一页,将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露出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充(填空) 。所谓墨义,则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默写)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以考中,而写作诗赋则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所以进士科及第很难,当时流传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举制度也是她执政时期开始的 。武举主要选拔将才,与文举比较,其重要性不及文举,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 。
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吴起)等 。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 。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 。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 。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
清代的情况就大不相同 。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也没有多少变化,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因此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 。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由武举出身的次之,但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由于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 。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 。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 。
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 。步射九矢中五为合 。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合格者才考笔试 。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 。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 。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武状元)等等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 。武则天长安二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 。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 。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