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刑前真能高举圣旨请求刀下留人吗?

大家看古装宫廷剧 ,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刑场上 , 囚犯身穿囚衣等待着午时三刻的到来 , 当刑斩官宣布行刑的瞬间 , 会有人骑着马 , 举着圣旨 , 高呼:“刀下留人!”然后 , 犯人就被救了下来 。
网络配图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类似的事件?
影视剧为了塑造形象 , 采用这种夸张的形式 ,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 , 的确有过在行刑之前突然被赦免的情况 , 但没有剧中那么夸张 。
试想 , 若是当政者都能在意气用事之后放下面子 , 学会刀下留人 , 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完全不必要冤死的 。比如纣王杀比干 , 比干是个忠臣 , 却因纣王的不耐烦被挖心;孔融 ,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 , 曹操完全可以不和他较劲 , 放他一命 , 两全其美多好;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 , 更是死得冤屈 , 他遭人诬陷 , 被司马昭处死 , 如果司马昭有丝毫怜才之心 , 就不会让《广陵散》成为绝唱 。
【古代行刑前真能高举圣旨请求刀下留人吗?】到了清朝 , 大概是吸收了前几朝的经验教训 , 皇帝们竟开始屡屡赦免死刑犯 。律学家薛允升就曾指出:“朝廷矜恤罪囚 , 于应死之犯屡蒙宥免 , 全活者不下数十万万 。”这其中 , 就不乏有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刻被“刀下留人”的囚犯 。
网络配图
《清史稿·多尔衮列传》中记载 , 顺治十二年 , 皇帝诏内外大小官直言时政时 , 吏部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骑许尔安上书颂多尔衮之功 , 请求恢复其爵号 , 并修墓 , 这可犯了大忌 , 顺治帝大怒 , 判处二人斩立决 。但很快皇上就后悔了 , 行刑的最后关头刀下留人 , 饶了二人的性命 , 改为流放 。这种情况在清朝屡屡发生 。
为什么皇帝判了死刑 , 却又在最后关头赦免了犯人呢?
其实 , 这是皇帝的一种威慑手段 。清朝规定 , 凡是判死刑者 , 都必须经过皇帝的亲笔勾决后才能执行 。这些死刑犯 , 有些是犯了大错 , 死罪难逃 , 有些却是不必要处死 , 甚至是被冤枉的 。对于后者 , 皇帝往往会在复批的时候询问大臣们是否有从轻发落的可能 , 大臣们当然知道怎么回事 , 纷纷表示可免死罪 , 于是死刑犯就被赦免了 。
网络配图
其实对于皇帝来说 , 那些没有什么大恶、威胁不大的犯人 , 判他们死罪就已经达到了威慑的目的 , 执行与否并不重要 。所以 , 清朝的刑场上经常会出现皇帝临时下达的驾贴 , 只要驾贴一到 , 死罪往往就变成了流放 。
不得不说此举的明智 , 这样一来不仅起到了威慑作用 , 被赦免死罪的犯人从鬼门关逃了回来 , 也会感念皇恩浩荡 , 从此对皇帝忠心不二 。
刀下留人的潜规则也从侧面反映出 , 在古代 , 皇权是高于法权的 , 法律被制定出来 , 是为了更有效地对付臣子和统治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