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杨修并非鸡肋事件罪名却是很荒唐

【曹操杀杨修并非鸡肋事件罪名却是很荒唐】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杨修、曹丕、曹植和曹操 。原文如下: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 。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 。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 。植闻之,问于修 。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 。”植然其言 。及至门,门吏阻住 。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 。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操心中甚疑 。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修死年三十四岁 。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展开激战,形势对曹操非常不利 。此时,曹操又向夏侯惇宣布了“鸡肋”的夜间口号 。杨修闻讯后,立即收拾行囊 。夏侯惇询问缘故,杨修认为此时的汉中对曹操而言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不久之后一定会撤出汉中 。夏侯惇听信了杨修之语,下令所部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早就对杨修积极参与立嗣之争非常不满的曹操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下令将杨修处死 。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所提到的“对答如流”,意为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晋代王嘉《拾遗记》中的“魏文帝与之讲论;终日不息;应对如流;无有疑滞 。”
上面介绍的小说中的这一情节,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俗称“杨修之死”,曾经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 。这里既提到了所谓的鸡肋事件,也说到了杨修参与曹丕与曹植立嗣之争 。不过,与真实的历史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杨修之死与鸡肋事件并无关系 。
首先谈谈鸡肋事件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出自《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 。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不过,杨修并未因此事而被杀 。
那么,导致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后汉书?杨震列传》提到,曹操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借口:“(曹操)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曹操是因为杨修的袁术的外甥,担心杨修事主不忠而将其诛杀 。这个理由显然非常荒唐,也不是事实 。那么,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结合《三国志》的相关传记来看,杨修深度参与曹丕与曹植的立嗣之争才是关键 。只不过曹操不原因自己的这段家丑外扬,素以才编造了这个理由将杨修处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