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宁|父传子承 他在中蒙边境巡边33载不停歇


朱新宁|父传子承 他在中蒙边境巡边33载不停歇
文章插图

中蒙边境线上的三号界碑(资料图)。 朱新宁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9日电 (史玉江)“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我将恪守父亲承诺,一直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一团职工胡拥军日前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
33年来,胡拥军不畏艰辛,驻守在地处中蒙边境的别克多克牧场,放牧巡边,守护边疆。11月5日,中央文明委授予68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胡拥军获评为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朱新宁|父传子承 他在中蒙边境巡边33载不停歇
文章插图

胡拥军一边放牧一边巡逻(资料图)。 朱新宁 摄
父子两代人的传承
49岁的胡拥军原名珠玛别克,哈萨克族意为“星期五出生的男子汉”。上学报到那天,其父为他改名“拥军”。
3岁学会骑马,跟着父亲巡边,受父亲感染的胡拥军,热爱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荒凉又危险的别克多克牧场。
“父亲带我认山认路,讲述巡边那些过往。”胡拥军回忆,“我十几岁时,父亲带他来到三号界碑旁说:我们脚下的这片国土,一寸都不能丢,要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胡拥军的父亲胡达拜尔干自幼给别人放羊,1952年,解放军剿匪轻骑兵第七师十九团到清河县,熟悉这里山岭沟壑的胡达拜尔干主动要求当向导。后来,剿匪轻骑兵的一部分人马就地复员,组建了一八一团,吸收胡达拜尔干为该团职工,驻守别克多克牧场的“三号沟”一带放牧巡逻。
胡达拜尔干1988年退休时,将护边的接力棒传给儿子。从那时起,胡拥军在边境线上坚守至今。

朱新宁|父传子承 他在中蒙边境巡边33载不停歇
文章插图

巡边路上,胡拥军在生火烧开水(资料图)。 朱新宁 摄
寂寞中的坚守
一八一团别克多克夏牧场位于中蒙边境,区域内有52公里边境线,20多万亩草场,承载15万只羊,供30多户牧民夏季放牧。
当地牧民每年5月初从冬牧场出发,赶着羊在15天里走171公里牧道,才能到达目的地“三号沟”,9月底再返回到春秋草场。
在别克多克牧场,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说不上一句话是常事。转场上山之前,胡拥军要带上充足的米面油盐、土豆萝卜的“补给”和柴火,在“三号沟”巡边放牧4个月,每隔两个月才能回团部补充一次生活用品。
别克多克哨所到三号界碑只有一条人和马踏出来的小路,沿途遍布乱石,经常发生塌方。每次往返巡边一趟至少需3天,有两个晚上要在山顶和沟底宿营。
在空旷的山区里,胡拥军一个人骑着马,背着望远镜、镐、斧头在崎岖的山谷中巡边护边。日复一日地巡边途中,胡拥军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如陌生的声音、身影、痕迹,他都能及时发现边境线上铁丝网的损坏,制止牲畜越境、盗挖药材和打猎的违法人员。

朱新宁|父传子承 他在中蒙边境巡边33载不停歇
文章插图

在空旷的山区里,胡拥军一个人骑着马,在崎岖的山谷中巡边(资料图)。 周剑 摄
无怨无悔的奉献
【 朱新宁|父传子承 他在中蒙边境巡边33载不停歇】“巡边路上难对付的是棕熊和狼,这些动物不仅吃牲畜,有时也会袭击人。”胡拥军说,凭野外生存经验,躲过多次危险。
“其实,最难防的是国家明令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盗采者。”胡拥军说,1998年8月的一天,他骑马去三号界碑修补毁坏的铁丝网,回来时发现自己帐篷前拴了5匹马,5个陌生人坐在他的帐篷里,身上带有口径枪、铁夹子和动物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