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在清朝政治斗争中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代,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其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 。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 。
网络配图
清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9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城、西直、德胜、安定 。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即“巡捕营”),所部的具体任务是分泛驻守、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 。
步军统领创设于清初,后经历了数次变迁 。原来只统辖八旗的步兵营,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门事务(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官衔全称遂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十二年(1734),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9年后迁至北城帽儿胡同,又称“北衙门”(同为负责审案的刑部因设在南城称“南衙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5营,故该衙门的主官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
九门提督负责京师的警卫、治安,初为正二品,嘉庆四年(1799)改为从一品 。其统率的部队长期保持在3万人左右,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 。从机构、人员、职掌来看,步军统领衙门除衙门本部外,还下设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 。步军统领之下设有左、右翼总兵各一人,与步军统领同堂办公;八旗步兵营主要驻守内城,设有左、右翼尉各一人(秩正三品) 。
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总计23汛(每汛有官兵370人至580人不等) 。中营驻扎于圆明园一带,由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一员带领,下分5汛;南营分防外城及南郊,下辖6汛;北营分防北郊,左营分防东郊,右营分防西郊,以上3营均各辖4汛 。南、北、左、右4营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 。嘉庆四年,又添设左、右翼总兵各一人,左翼总兵节制南营、左营,右翼总兵统辖北营、右营 。
顺治十年(1653),于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置信炮5位,若京城发生暴乱、敌情、火灾、爆炸,则凭金牌“奉旨发炮”;内九门也各设信炮5位 。白塔发炮,则九门信炮齐鸣 。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 。乾隆八年(1743),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步军统领衙门 。
网络配图
正是由于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可以说,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 。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清朝最高统治者对九门提督的人选极为重视,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 。
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皇子间展开了激烈的储位之争 。皇太子两立两废,争储斗争错综复杂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危,是日寅刻(凌晨3点至5点),急召诸王子及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隆科多至畅春园病榻前,谕令以皇四子胤禛即位 。时胤禛正奉命去斋所致斋,准备代皇帝主持十五日的南郊大祀 。当他闻讯赶到畅春园时,已是巳刻(上午9点至11点) 。戌刻(晚上7点到9点)康熙帝去世,隆科多(胤禛的舅父)立即进言,让胤禛“先定大事”,再办丧仪 。为防止发生变故,时任步军统领的隆科多立命铁骑四出,自十四日至十九日关闭京师九门,全城实行戒严,直至二十日胤禛正式即皇帝位,步军统领衙门才解除了京师戒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