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思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受到皇帝的器重的

阿思哈,萨克达氏,出身于名门贵族,是冠于满清八旗之首的正黄旗人,自幼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他少年时就成为一名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四书五经,研习经世治国之道 。“学而优则仕”,官学生在清代是官员大吏的后备军 。雍正四年(1726),阿思哈由官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被授任内阁中书,掌管宫中诸文书的起草、记录、翻译誉写等事务,在当时属七品官 。不久,他又被授任内阁侍读,负责章奏的审查及其批答 。不过几年,他又升任刑部郎中,主管刑部一司的事务,并在军机处行走 。短短几年里,阿思哈可谓平步青云,少年得志 。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勤勉慎从,恪行公务,注意学习探讨,增长治国才干,为以后长期的为官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雍正皇帝承继大统十三年,于1736年驾崩,其子弘历继位,清朝翻开了乾隆皇帝当政六十年的历史,统治达到了最为鼎盛的阶段 。乾隆十年(1745),阿思哈被授任江西巡抚,从此离开京城,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地方大员生涯 。他注意深人实践,调查实情,立志破除弊端,他悉心了解江西的兵营训练情况,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便上疏朝廷,如实禀奏,并提出了自己的些改进方法 。
他上疏道:“现在各个兵营演练发射连环枪炮时,因为要用火药引爆,所以必须将铅子装人枪炮内,以防止仓促之间发生事故 。另外,各兵营的马匹都是供马兵骑射训练的,用以紧急重大的军事行动,所以事关重大 。然而各兵营由于担心士兵偷减草料,所以都是专门安排人负责饲养马,只有在集体操练的日子里才让士兵用马训练二三次,这样不利于操练 。应该让士兵本人拥有一匹固定的马,训练时间长了,士兵和马熟悉协调了,肯定有助于提高骑射技艺 。同时,士兵操练的技艺应该制定固定的规则和严格的要求,步法姿势不要朝令夕改,而要按规则要求严加训练,达到技艺纯熟,运用自如 。这是非常重要的 。”阿思哈的这一奏疏具体合理,切中要害,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 。
阿思哈在江西任职一年,被调仼山西巡抚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风沙多,旱灾频繁 。阿思哈到任的第二年,山西平阳府发生旱灾,收成受到影响 。作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由于他未能亲临平阳救灾抚民,有失职之嫌,受到朝廷指责 。又过了年,即乾隆十七年(1752),邻近平阳的蒲、解之地也遭受旱灾 。阿思哈接受了上次的教训,想方设法地展开救灾工作,他让平阳的一些士绅富豪捐了些银两,送到河东道的库府,以增加蒲、解等地的救济款项 。阿思哈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朝廷,本以为这样做弥补了上一次的过失,救灾有方,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不料,朝廷对他这种做法严加指斥,皇帝在上谕中指出:“此奏疏真是荒谬之至,让朕感到骇人听闻 。
你所管辖的省里偶然遭受灾害,让地方股实富贵之家从自家仓廪积蓄中捐出钱粮以赈济贫民,本来也有功可论 。然而你上奏朝廷,无非是表明你赈济灾民没用政府的物资,你难道还要求论功行赏不成?国家一向重视救济灾民,从不延误,毫不吝惜,每次多达数百万银两,少则也要几十万,都是从国家府库中正式拨出的,这个你应该很清楚 。要是依靠富户捐助赈济灾民,那能有几个钱?那岂不违背我朝祖制?你开了这个头,如果其他地方也这样做,受灾之处的百姓饥寒贫苦,富户又要被迫出钱捐物,那成何体统?你真是不理解朕的治国之道!”皇帝在谕令中指示吏部对阿思哈严加审查 。接到这道上谕,阿思哈心中凉了大半,不胜惶惑惊恐,好在上边没有治罪,以后谨慎从事,别重蹈此辙 。
心中刚刚安定,忽又传上谕到,阿思哈如惊弓之鸟,不知是吉是凶,慌忙整理衣冠,忐忑不安地恭听,只听得:阿思哈不胜巡抚之职,来京候旨以待发落,吏部审议其革职 。”阿思哈不禁颓丧之至,心想自己尽职尽责,有什么大的过失,竟落到审议革职这一步?山西供职仅两年,竟如此不顺?当然,他对于自己的处境,一点也奈何不得 。身在官场,升降沉浮,也是常事 。阿思哈回京后不久,于同年十二月,被授任员外郎,在吏部供职六年,相安无事 。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阿思哈奉命挂衔布政使,前往准噶尔兵营办理粮运 。他长途跋涉,风沙无阻,不畏艰辛,圆满完成任务 。四月,升迁内阁学士,位从二品,掌管命的传达和奏章诸事 。三个月后,又加军功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