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被西方列强狠揍后,英军翻译一席话值得深思

晚清(1840年—1912年),是清朝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开启了晚清时期 。
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 。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
晚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政府最腐败的时期,贪官之多,多如牛毛 。
【大清被西方列强狠揍后,英军翻译一席话值得深思】这些贪官象蛀虫,年复一年地蚊食清政府的基梁,最终导致清王朝的覆灭 。
晚清政府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百姓怕官,官怕朝廷,朝廷怕洋人,洋人怕百姓” 。
这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普遍流传的一个民谣 。
这四句话总结很经典,高度概括了晚清的社会现象 。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
1842年发生在镇江的“壬寅之役”打响时 。
清军副都统海龄在生死存亡关头,不顾百姓死活,却沉湎于声色之好,纳妾藏娇,避居佛殿 。
当外夷入侵时他并没有效组织抗敌,而是到处屠杀无辜百姓,捉路人做汉奸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看清军失败的笑话时,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 。
问翻译何以如此,翻译回答说:
“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
国家不过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罢了,是人家的国家,朝廷从来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 。
这样的国家、朝廷、官府,与老百姓何干呢?
老百姓早已经对这种统治失望以至于痛恨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江边两岸聚集了当地居民 。
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像在观看一场表演 。
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像看马戏一般 。
1856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 。
而清政府不顾及英法联军的条约不平等而直接认可 。
反倒以巴夏礼率领的代表团不行跪拜之礼这种琐碎小事争执不下 。
最终清政府扣押了英法代表团39人 。
随后英法联军强占圆明园后,清政府在武力威逼下交还了39名代表团 。
而其中生还的只有18人,自此英法联军与清政府的“梁子”结下了!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
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 。
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 。
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 。
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 。
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 。
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
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
圆明园里面具体有多少瑰宝至今都仍然是一个谜 。
经过外夷多次对圆明园进行洗劫,圆明园不计其数的珍宝就这样不知所踪而沦为满目疮痍的废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