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说樊须是一个小人?樊须到底做了什么让孔子不高兴( 二 )


【为什么孔子说樊须是一个小人?樊须到底做了什么让孔子不高兴】正是夫子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 给自己惹来了巨大的麻烦 。抓着这个把柄 , 有人认为他鄙视农业 , 有人认为他鄙视农业科技 , 有人认为他有违师道 , 还有人认为他瞧不起广大劳动人民 。所以后来很多《论语》注疏的本子 , 都要在这里费一番口舌 。如曹魏时期何晏的《论语集解》 , 北宋邢昺的《论语注疏》 , 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 元代陈天祥的《四书辨疑》 , 都为夫子反对樊迟学稼做开脱 , 可见这句话是怎样的困扰了后儒 。到了20世纪70年代 , 这句话又被拿出来说事 , 不过这回没有人能够为孔夫子做辩护律师 , 因为这句话被上纲上线地摆在了政治的高度 , 它是孔夫子仇视贫下中农的有力证据 , 这个证据和他“克己复礼”妄想变天的思想一起 , 成了他被彻底打倒批臭的充分理由 , 在车间、在地头、在营房、在课堂 , 在所有可以说话的地方 , 在所有可以张贴大字报的地方 , 他的名字成了时代流行语 , 他的至圣先师形象终于被孔老二所替代 。孔夫子做梦也不会想到这句话居然被派上了这样的用场 。
可是 , 历史还是还了夫子的清白 。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高明 , 他在差不多两千五百年以前 , 在反对樊迟学稼中就透露了自己的社会分工思想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 。今天我们看近代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国富论》和当代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有关社会分工的理论 , 也许会惊诧他们的睿智 , 实际上 , 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这段樊迟学稼故事 , 仔细想一想它在历史上引起的一直不断的争讼 , 就可以推知这种社会分工思想的发展 。孟子在《孟子·腾文公上》中明确指出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 他总结的“有大人之事 , 有小人之事”是对夫子社会分工思想的明晰 , 并且进一步指出了社会分工的两大类别和特点:“故曰 , 或劳心 , 或劳力;劳心者治人 , 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 治人者食于人 , 天下之通义也 。”跳出“阶级分析论”的框架 , 再把新时期关于生产力的新思想放进去 , 再用西方社会分工理论来观照 , 孟子这段两千多年前的老话就显出了智慧 , 而孔老师反对樊迟学稼就不能不说更有一种超前的智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