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淘汰重骑兵而选择轻骑兵?原因是什么( 二 )


一旦具装骑兵遭遇突厥骑兵,虽然能用一记迅猛的冲锋将其驱赶,但往往无法抓到速度奇快的骑射手 。而当突厥人逃入草原深处后,具装骑兵由于速度较慢也无法及时的进行突袭,由于速度的劣势,具装骑兵只能活生生的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处于一种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跑不掉的境地 。比如《旧唐书》就记到面对突厥骑兵的游击战时:“人马披甲,贼来即战——终日跨马披甲结阵,由是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 。”描述了具装铁骑面对轻骑兵的窘境 。
面对这样善用游击战的敌人,唐军不得不为了加强骑兵的速度而去掉沉重的马甲,在用铠甲保护好士兵的同时,尽量减低马匹的负重,用一部分防御力来换取骑兵的速度 。因此,唐初时李靖用来突袭突厥的骑兵都是这种人披甲马不披甲的重骑兵 。注意,虽然马匹没有铠甲,但仍是重骑兵,轻重骑兵的划分按照国际史学界的分法(阿彻琼斯),凡是主要进行冲击的都叫重骑兵,主要进行投射的都叫轻骑兵,而唐军骑兵主要以集群冲锋的方式作战,是地道的重骑兵 。
而且不论功能,唐军骑兵即使马不披甲铠甲也绝对不轻,唐军士兵一套全身札甲至少重15kg,而阿拉伯具装骑兵铠甲的总重还不超过这个数,欧洲骑士的锁子甲更是只有10kg 。既然马不披甲仅穿锁子甲的十字军骑士都被称为重骑兵,唐军骑兵又有什么理由被划为轻骑兵?
虽然唐军骑兵因为扔掉了马甲而速度大增,并在之后的战役中大破突厥 。但是放弃马甲也带来了一些坏处 。比如在苏定方征伐西突厥时,西突厥射手万箭齐发,就使得苏定方的马匹大量死亡 。再比如征伐薛延陀的战役,薛延陀骑兵下马步行射箭,密集的箭雨使得唐军马匹纷纷死亡,唐军骑兵不得不步行结阵进行冲锋 。可谓是没马甲马易死,有马甲又拖累速度,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总体而言,深入草原征伐游牧民族,还是马不披甲来的更为合算 。
敌人不同,兵种不同,安史之乱后重新被重用的具装骑兵
总的来说,具装骑兵的优势是冲击和防御能力突出,但机动性不好 。而马不披甲的精骑则是速度快,但易受杀伤 。他们不同的特点注定了在面对不同的敌人时,两者的地位将不时进行对调 。
相比而言,精骑更善于草原奔袭战,适合对付突厥这种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 。而当敌人拥有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步兵军队,并同时拥有重骑兵时,显然具装就显得比精骑有用多了 。
南北朝时期具装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双方虽然精锐是骑兵,但军队的主体依然是步兵,而要想击垮敌军步兵,取得决定性胜利,必须依靠具装骑兵的关键冲锋 。这一点,在安史之乱后因为主要敌人的变化,再一次得到体现 。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主要战争敌人变为各节度使和吐蕃、契丹、薛延陀,这些势力都拥有大量的步兵队伍,具装因此也就重新上阵大放异彩 。唐中后期的名将李光弼、郭子仪都将具装骑兵作为自己手中的王牌,在关键时刻予敌以致命一击 。比如《新唐书》中就记载:“子仪一万余人,而杂虏围之数重——子仪率甲骑两千出没于左右前后 。”而在唐朝之后的宋代,无论是宋辽金夏,都装备有精锐的具装骑兵,辽国的翰鲁朵,金国的铁浮屠,西夏的铁鹞子,岳飞的背嵬军,都是具装中的佼佼者 。可见,只要有大量步兵参战,具装就一定会充任战场的中坚力量 。
中国古代的具装骑兵,与西方中东一样,都是随着火器的逐步普及退出了战场,中国具装彻底消失的时代,正好是火器大应用的明朝,与世界的发展轨迹完全一致 。那些说中国早早抛弃具装改用轻骑兵完虐世界,以此衬托西方落后的说法,完全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