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莒国的疆域与都邑介绍

西周、春秋至战国三个时期 , 莒国疆域不断发生变化 。
西周时 , 莒国受周王室与诸侯制约最宽松 , 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
春秋早中期 , 莒国逐步扩张 , 鼎立齐鲁 , 疆域最大 。北至现在的安丘、高密 , 南至赣榆、兰陵 , 西至沂源、蒙阴、费县 , 东至黄海 , 都曾属莒国疆域 。
春秋后期到战国 , 莒国内生纷乱 , 外受侵扰 , 城邑沦陷 , 疆域日小 。战国末期 , 莒境大约北临诸城、西至蒙阴、南临莒南、东至黄海 。
莒国故城营建特点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述莒城:“其城三重 , 并悉崇峻 , 唯南开一门 , 内城方十二里 , 郭周四十许里 。”尽管这是汉魏时期的规制 , 但当时建城必定承继原来的规制 , 所以仍可见春秋时期莒国都城的影子 。莒国都城是周代列国都城中选址、营建特点非常典型的 。
?莒城选址于沭河流域的莒中平原之上 , 夹处两山两河(屋楼崮、浮来山、沭河、柳青河)之间 , 呈端正的南北方向 , 既有天然屏障 , 又有良好的气候条件 , 环境非常优越 。
?莒城布局呈规整的方形 , 外郭、内城“回”字形相套 , 与《吕氏春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 择国之中而立宫”的都城设计理念相合 , 是“择中立宫”都城建制的典型代表 。今城阳大菓街一带是全城中心和制高点 , 其熟土层达8米以上 , 据分析 , 可能是堆积形成的宫殿群台基高台地 , 地形中间高、四周低 , 恰似龟背 。城内有许多内湖和汪塘湿地 , 较大的有西湖、漏卮湖、金龙河等 , 如同城市之肾 , 起着防洪排涝、集蓄水源、维持城内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
?莒城规模宏大 , 外郭南北、东西各约5公里 , 面积约25平方公里 , 是东周王城面积的两倍多 , 比齐国都城临淄大近两平方公里 , 是鲁国都城面积的三倍 , 可容纳农耕工商各业长期自给 , 保障战时生产生活物资 , 也是能够抵御乐毅围城五年不下的重要原因 。
?莒城城防以“金城汤池”坚固著称 , 从城墙遗址看 , 为夯土建成 , 高九米左右 , 宽达三四十米 , 是工程浩大、易守难攻的城防工事 , 也是至今莒国时期唯一留下遗存的地上建筑 , 承载着久远的莒国历史文化记忆 。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的重大变革是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筑的出现 。据史料记载 , 春秋时期 , 各诸侯国处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 , 建造了大量高台宫殿 。宫殿基本为“前堂后室”、“前朝后寝”格局 , 规模宏大 , 格局严谨 , 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 , 凸显王权的尊严 。宫室往往附有园囿 , 成为园林式建筑 , 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建筑水平 。
莒王宫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参考战国时期《考工记》关于周代列国宫殿多建于夯土高台之上的共同特点 , 以及秦汉时期王宫坐落方位和布局特点 , 莒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是存在宫殿群的 , 莒国和以后的城阳国宫殿群应以莒城地势最高处为中心 , 可能就在刘章手植槐(大果街老槐树底)周围 , 漏卮湖和金龙河极有可能是宫廷内湖 , 用于解决宫苑内用水、改善整体环境 , 供游玩宴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