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的两宫太后为何能达成联盟而垂帘听政?

1861年10月4日,这一天清廷上分东西两太后,皇后钮祜禄氏晋封皇太后,称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以载淳生母身份晋封皇太后,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从这一天开始慈禧可称皇太后了 。
咸丰二年,慈安与慈禧先后入宫,慈安进宫4个多月,就被册立为皇后 。这在整个清代都是十分罕见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慈安无论在姿色、气质,还是修养、人品上,都是出类拔萃的 。从此,慈安就开始了总理后宫、母仪天下的生涯 。而慈禧当时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3月慈禧给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后,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人物 。慈安由于没有生皇子,其夫君咸丰的皇帝位子只能由妃嫔所生的皇子来坐,唯一生有皇子的懿贵妃则由于“母以子贵”的原因,直接晋升为皇太后 。
网络配图
然而,在封建等级社会中,宫中后妃的阶位不仅森严,且难以逾越,嫡庶(妻妾)的差别更是不可抹杀 。皇后母仪天下,总管六宫 。在宫中即使是咸丰帝也颇为敬重慈安,更何况聪颖如慈禧这样的人物,自是执礼恭谦,不敢稍有放肆 。
在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当英法联军一路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随着咸丰帝和皇子载淳,不得不逃往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 。到了避暑山庄不久,心力交瘁的咸丰帝,就于1861年8月在热河去世了 。
咸丰皇帝年纪不大,但心机深沉,连身边心腹大臣都难以窥知其一二 。热河弥留之际,唯独将皇后慈安召到身边,授密旨一道,给她临机处置任何人特别是有可能“恃子不法”的慈禧的最高权力 。并给予皇后“御赏”大印,另外,给予皇长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生母慈禧代为掌管) 。八个顾命大臣所发任何政令都要请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帝、后之间的信任和知心可见一斑 。
但是,咸丰皇帝死后,既有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本来想用两宫太后和皇帝的政治地位来与顾命八大臣实现平衡的设想和政局没能实现,反而促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辛酉政变” 。这首先是由于八大臣的专擅和傲慢,政令根本不与两宫太后商量,甚至对由咸丰帝规定的需要两宫太后共同盖章才有效的诏旨也不愿照办,认为妇人只管理好后宫事务就行了,妇人干政有违祖制,更有甚者,他们竟敢对年幼的皇上大声呵斥,这些无疑引起两宫太后特别是慈禧的极度不满,很快两个尖锐对立的政治集团形成了 。
慈安本是个娴静的人,对权力和政治没有什么兴趣,但险峻和急迫的现实却迫使她必须选边站,她正位中宫多年所具有的法统地位是任何人也难以撼动的,她是个重量级砝码,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会取得绝对的优势 。结果她选择了皇帝,也选择了慈禧 。
网络配图
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政务,不过,凡是朝政大事还是要慈安说了算,虽然同是太后,但慈安为长,礼制所束,慈禧并不敢逾越 。“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 。因此,两宫共同垂帘时期,在《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 。慈禧有才干又有强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终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轮不到她来管 。总之,两宫共同垂帘时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联手慈禧,朝内倚重奕、文祥、倭仁等贤臣,封疆启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优秀的汉将,内外相维,朝政清明,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 。但两宫太后之间关系有两件事情令慈禧耿耿于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