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曾国藩家族数代兴旺呢

过去我们说中国式的大家族啊 , 往往是富不过三代 , 是吧 , 子孙后代到了第三代开始就不争气了 , 但是曾国藩价不一样 。那么根据有关方面的这个调查统计啊 , 当今曾国藩兄弟的后人当中 , 还有240多名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那么曾国藩的家教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 第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意子孙当大官 , 只希望他们成为君子 。
他认为科举很害人 , 为什么呢 , 因为科举这个事儿它难度确实是太高了 , 要走通这条路 , 偶然性很大 , 不是说你只靠努力或者你只有天才就肯定能走通这条路 。为什么曾国藩父子考秀才都考那么难呢 , 曾国藩考七次 , 他父亲考了十七次呢 。因为当时考秀才的录取率就很低 , 低到什么程度呢 , 98%的人通不过这一步的考试 。所以你要想科举成功 , 你这一生至少要投入十多年 , 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 全力攻读范围极窄的那的本应是教材 , 那么很多人浪费了十几年也不见得成功 。你比如另一位晚清的名人左宗棠他也是位天才 。他比曾国藩聪明得多了 , 但是一直没能考中进士 。那么如果科举不成的话 , 大部分人就会高不成低不就 , 成为肩不能肩手不能提的一个废人 , 这辈子就废了 。
不见得所有的科举不成的人都能做成左宗棠是吧 , 所以曾国藩一直说科举一事误人太深 , 太耽误事儿 。那么即使科举成功 , 让你走入仕途你当了官又怎么样呢 , 曾国藩自己就是官场中人 , 他对当时官场的这个势力和虚伪实在是太了解 , 他看到大多数读书人在官场上沉浮多年 , 结果是混到了功名利禄 , 发了家进了级 , 但是呢 , 丢失了初心和人品 , 可以说大部分官员都成了贪官 。那么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一生快不快乐不在于他做多大的官 , 赚多少钱 , 而在于你找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 。那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 是明理 , 只有明白的道理人生才快乐 。所以曾纪泽十六岁那年 , 曾国藩在家书当中说 , 我已经决定了不让这个孩子学八股文 。
【都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曾国藩家族数代兴旺呢】那么不光这样 , 因为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总想让曾纪泽学八股 , 所以曾纪泽在老家呢也开始打开书本 , 准备学做八股 。这个时候呢 , 曾国藩专门写了封信给曾纪泽 , 嘱咐他说千万别听你爷爷的别学八股 , 应该说曾国藩本身是个孝子 , 但是在这一点上他顶住了他父亲的压力 。那么不做大官 , 做什么呢 。做君子!君子在任何环境下不管是穷还是富 , 都能找到内心的快乐和宁静 。这些快乐和宁静跟财富地位权力无关 。
那么同治元年 , 曾纪泽已经24岁了 , 曾国藩呢给他写封信 , 说既然你不愿意当官 , 那么你这辈子呢不妨效仿王羲之 , 陶渊明那样 , 就在家里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金运潇洒 , 终老田园 , 这样过一辈子也很好 。我们看像曾国藩这样不功利的家长 , 不仅当时非常少见 , 今天也是难能可贵 , 是吧 。我们今天的家长很多人都要求孩子非得成功 , 那什么叫成功呢 , 挣大钱 , 当大官 , 住大房子 , 开好车 , 哎这成功 。但是曾国藩的标准不一样 , 他的成功是指孩子能够不凭外物不平外在的东西就能够找到内心的快乐和宁静 。这一点呢 , 我想对我们今天的家长应该有所启发 。这是曾国藩家教的第一个特点 , 从小让孩子有一个高远的胸怀 , 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希望他们成为绅士 , 而不是执著于世功层面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