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已误导世人两千多年

三国时期的马谡 , 字幼常 , 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幼常 , 这个名字听起来的意思好像是幼稚如常 。马谡还真的似乎名如其人 , 尽管读的书汗牛充栋 , 但还是长不大 , 想法幼稚简单 。
果不其然 , 就在公元228年 , 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 。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 , 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 , 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 , 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在甘肃境内) 。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 , 议论者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 , 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 , 任命马谡为先锋 , 统领各军前行 。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汉来伐后 , 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挡马谡 。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 , 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 , 部队分置调度混乱 , 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 , 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 。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 , 不在山下据守城邑 。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 , 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 , 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 。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 , 只得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 。马谡因此获罪入狱 , 判处死刑 , 诸葛亮流泪将他斩首 , 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
这就是三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了 , 可以说家喻户晓 , 然而 , 这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家之言 , 真的看历史 , 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 。
《三国志·诸葛亮传》确实说了诸葛亮“还于汉中 , 戮谡以谢众” 。《王平传》也说:“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 。"
【诸葛亮真的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已误导世人两千多年】可是 , 《马谡传》却是说:“谡下狱物故 , 亮为之流涕 。"
"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说法 。可见 , 马谡是被判了死刑 , 死刑没有执行 , 马谡自己就在狱中“物故” , 没等诸葛亮挥泪去斩 , 就自己死去了 。《诸葛亮传》、《王平传》中所说“戮”、“诛”马谡等 , 应理解为判其死罪的意思 。
《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说的又是:“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 , 谡视明公犹父 , 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 , 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 , 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
值得注意的是 , 马谡是写信给诸葛亮 , 并不是当面对诸葛亮说话 , 可见 , 马谡下狱后没有见到诸葛亮 , 诸葛亮也没有到监狱看马谡 。如果两人能够见面 , 就没有必要写信了 , 那样的话 , 口头之言也就不一定流传下来了 , 京剧《失空斩》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生动场面也不大可能有了 。
有意思的是 , 《向朗传》说:“朗素与马谡善 , 谡逃亡 , 朗知情不举 , 亮恨之 , 免官还成都 。”这说明 , 街亭败后 , 马谡并未主动向诸葛亮请罪 , 而是畏罪潜逃 , 向朗知情不报 , 犯了包庇罪 , 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
从《向朗传》可以看出 , 马谡打了败仗后 , 害怕惩罚逃走了 , 并不是小说《三国演义》说的那样 , “自缚跪于帐前” 。应该是让人家给捉回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