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清朝人的“辫子”到底有多脏?英国传教士:想吐

《孝经·开宗明义》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孝道文化的遵循,已经达到了连头发都不能毁伤的程度。虽然说,由于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天下人都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影响,但也并不是说古人就一辈子不修剪头发。古人同样会修剪头发,只不过他们对待头发特别慎重,修剪之后的头发都会被收集起来不会乱扔,不会随意毁伤掉罢了。事实上,古人不只是在修剪头发的时候表现的比较慎重,就连洗头发的时候,态度也特别端正。譬如说,后世人们经常在史料中见到的一些如“沐浴”、“斋戒”等词语,从这里看出,在一些重大场合上,古人还是很有仪式感的。
嵇康|清朝人的“辫子”到底有多脏?英国传教士:想吐
文章插图
由此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令人极为好奇,那就是古人蓄发一辈子,尤其是清朝人梳成“辫子”之后,到底多久洗一次头发?那么,清朝人的“辫子”脏不脏呢?英国传教士曾经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这一情形,说当清朝人鞭子解开之后,传教士闻之已经欲吐。一、清朝人的“脏”辫子古人在日常生活之间的规章制度是比较明确的,比如说,“沐”、“浴”、“洗”、“澡”,所代表的含义就是洗头、洗身、洗足以及洗手。既然古人对沐浴方面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那么洗头频率方面也是如此。清朝入关以后,施行“剃发梳辫”的规章制度。如此一来,古人沿袭下来的束发习惯陡然变成了梳辫,由此连带着洗头都变得“麻烦”了一些。因此,清朝人洗头的频率是要比以前的古人更长一些的。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对当时百姓的洗头频率做了侧面描述。像贾府中的一些跟在贾宝玉身边的丫鬟是一个月洗一次头,洗头的时候会加入鸡蛋、皂角等物品,除此之外,还会用到篦子。
嵇康|清朝人的“辫子”到底有多脏?英国传教士:想吐
文章插图
而这种条件还是贾府这种大户人家中生活的人才“洗”得起的。像底层的平民百姓,洗头的话,频率会更长。一方面,对于贫苦百姓来说水资源很珍贵。另一方面,烧水的木柴也是一笔不小的资源。因此,通常来说,贫苦百姓洗头的话,少说也得间隔三个月以上,甚至能间隔长达一年之久。如此一来,经过夏天汗水的洗礼之后,加之不清洗的缘故,清朝人的辫子自然是极脏的。另外,还有这么一则轶事是关于清朝人洗头的。说是晚清时期,英国传教士麦罗德游历中国之后,在日记中记载了河北、河南等地区的农村人基本上一年到头都不梳洗,只在夏季的时候会到河里清理自己的辫子。
嵇康|清朝人的“辫子”到底有多脏?英国传教士:想吐
文章插图
而每当解开辫子的时候,都会落下厚厚的灰尘和头屑,其味道更是令人当场欲吐。由此可见,清朝人的辫子,尤其是那些平民百姓的辫子有多脏了。说到这里,便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历朝历代中,古人洗头的频率是不是同样很长?古人的头发和清朝的辫子是不是一样很脏?这一点,我们以从史料中的一些文字记载来探寻一二。二、历代古人洗头频率自先秦时代以来,古人就对头发看的极为重要。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原因,他们对于剪头发是极为排斥的。
嵇康|清朝人的“辫子”到底有多脏?英国传教士:想吐
文章插图
比如说,在汉朝以前的社会,就一种叫做髡刑的刑罚,意思就是把犯人的头发全部剃掉。或许对于现在人来说什么都算不上,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耻辱。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头发的重视程度。另外,和清朝人梳辫子不一样,在以前的社会中,古人都是束发戴冠的。也就是说,在洗头方面,理论上清朝以前的人会稍微“方便”一点。在《汉书》中对此方面有所记载:“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也就是说,在汉朝时期,官员们每隔五天就要休息一天。在这一天不仅是休息的时候,也是规定的洗头洗浴时间。到了唐朝时期,这种官方制定的洗头制度有所改变,变成了“每至旬假,与百僚休沐”,从以前的五天一次变成了十天一次。宋元之后,休沐时间也大致如此。不过,这些史料中记载的制度针对的是朝廷官员,并没有针对平民百姓。因此,便可以推测一下,清朝以前平民百姓洗头的频率怕是少说也得一月一次,甚至和清朝百姓一样,三月一次、一年一次洗头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