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用岁币换和平,金兀术死前怎么评价?

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几乎贯穿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双方各自拥有对方无法比拟的优势,游牧部族拥有充足的良马、狂野彪悍的战士,和来如闪电去似奔雷的骑兵优势,而中原王朝则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战争资源储备,千百年来双方互争雄长,难分高下 。游牧部族也曾南下牧马,定鼎中原,中原王朝也曾长驱北伐,勒石燕然 。
不过,历代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部族时,都有一个无法弥补的天然劣势 。由于中原内地缺乏大面积草原,无法大量繁殖养育马匹,因此长期以来,军队只能以步兵作战为主 。步兵方阵面对骑兵冲击,很容易陷入“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跑不了”的窘境 。
加之游牧部族骑兵习惯用掠夺方式补充给养,实在不行还能杀马充饥,绝少受到后勤保障方面制约,使得其机动性极强、作战范围很广,对任何朝代的皇帝而言,他们都是一个让人头痛不已的对手 。千百年来能真正打垮游牧部族、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无非是汉武帝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寥寥数人 。
【宋朝用岁币换和平,金兀术死前怎么评价?】如果用战争方式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另一种方式就会登场:以“岁币”换和平 。所谓“岁币”,就是中原王朝每年向敌国交纳一定数量的金银财货,以换取对方不再发兵侵扰 。“岁币”起源于东汉初年,《后汉书》记载,东汉为了安抚辽东兴起的鲜卑人,“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使得双方之间大约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 。
两宋时期,周边国防形势非常紧张,先后面临北方辽国、西北的西夏、东北金国的极大威胁 。由于开山老祖赵匡胤奉行重文抑武之策,使用各种手段严格限制武将的权限与地位,历代赵宋皇帝奉为圭阜,渐渐使得宋朝成了一个武备虚弱的跛足巨人 。即使在宋朝初中期武力最为鼎盛的时期,面对辽国、西夏的骑兵,屡屡被人家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完全丧失了战场主动权 。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骑兵再度南下,兵锋直指黄河岸边的澶州 。心慌胆怯的宋真宗无心恋战,匆忙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约定每年交付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作为岁币,换来对方的息兵止戈 。此后宋辽之间也得以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 。
此后,宋朝皇帝一发不可收拾,把“岁币”当成护国之宝,先后与西夏、金国缔结合约,大把大把白花花银子撒出去,以此换取和平 。甚至直到南宋覆灭之际,还试图用“岁币”让元朝忽必烈退兵 。长期以来,对于宋朝这种做法,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有反对者认为这愚蠢之极,支持者认为这高明之至 。
支持者认为,宋朝每年付出很多“岁币”,表面上看来吃了大亏,但从深层次分析,这样做还是很合算的明智之举 。宋朝每年付出的“岁币”总是有限的,如果放弃支付“岁币”,转而动用战争手段解决边境问题,那么“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消耗的军费要远远多过“岁币” 。
如果不幸再遭遇两场“雍熙北伐”、“元丰西征”那样的大败仗,损失更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另一方面,宋朝在与各国开展的边境贸易中,可以凭借压倒性的贸易顺差,很轻松就能把“岁币”赚回来 。因此这一招未尝不是一个高明之举 。
反对者认为,宋朝身为堂堂“天朝上邦”,不仅不能让“四夷宾服”,反而要低三下四向敌国支付岁币来换取和平,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再“合算”也不能干 。当时宋朝使节每年去北方向辽国或者金国交纳岁币,都会路过盱眙名胜都梁山,很多使节都会登都梁山题诗留念 。有诗人写诗讽刺这种情况:“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记姓名”,就代表了这种反对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