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身后风波:朱三太子悬案的历史真相!

崇祯的第四子根本没有在崇祯14年死去,这是明末清初各式各样的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而明朝亡国六十余年,就算有当年的小太监还留在清宫,那最小也要七十多岁,怎能根据童年的模样来辨认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的相貌?康熙为了显示他的宽仁,特旨改凌迟处死为斩立决 。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33岁 。前夜周皇后在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挥剑杀死了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长平公主右手被斩断昏死过去 。袁贵妃自缢的时候绳索断裂,崇祯冲上去补了三剑,所幸未伤及要害 。癫狂过后,崇祯恢复了一个父亲的理智,命心腹太监将三位皇子乔装改扮送出宫去 。
崇祯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特殊的地位,死后也不得安宁,围绕着谥号、三位皇子的下落,居然引出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政治风波 。
谥号之争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围绕崇祯帝的下落,城内谣言纷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 。生性鲁莽的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强令京师百姓观看,以正视听 。
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一只脚赤足,衣衫零乱,尸臭四溢,状况惨不忍睹 。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 。虽是亡国之君,却少不得有一番盖棺定论,大顺政权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道“君非甚暗” 。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多尔衮深知若想稳定政权必须要安抚人心 。从五月初六日开始,命前明在京官员为崇祯哭灵三天,既然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必须要有谥号了 。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的庙号,以“端”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 。根据帝王谥法,“怀”表示“执义扬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内外宾服” 。但根据惯例,亡国之君绝无庙号,因为国祚断绝,宗庙无存,谁来祭祀?多尔衮对这些繁文缛节还不十分了解,于是一干前明故臣在“怀宗端皇帝”灵前真真假假地哭了三天 。多年后渐悉中原文化的顺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祯的庙号,并改谥号为“愍”,此后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称呼崇祯 。
崇祯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传到南京,各派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个政权 。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认“怀宗端皇帝”的称谓,重新定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 。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对 。“思”字是蜀汉后主刘禅死后的谥号,用于殉国的崇祯帝极为不妥,最后定为“毅”,再无争论 。
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黄道周、郑芝龙等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南明的第二个政权隆武王朝,于是再次折腾起崇祯来,改庙号为“威宗”,称之为“威宗烈皇帝” 。但隆武政权存在的时间更短,地域更小,只限于东南沿海一带流传 。不可思议的是后世那些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人士,居然为了“毅宗”还是“威宗”争论不休 。
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获得如此之多的美好字眼,即便如此,明朝的遗老遗少依然不依不饶,曾在崇祯朝出任过大学士的文震孟之子文秉专门撰文指出:“先帝以两宫毕命后始自为计,义也;初拟从权,徐图后举,既慨然知天命之不可争,不难身殉以谢天下,智也;业已身殉尤曰不敢终于正寝,礼也;从睿殉难合乎天理大道,仁也 。夫当变起萧墙,祸介俄顷,而仁义礼智俱全而无失焉?可不谓正乎?”谥号应为“烈宗正皇帝”,一时间广为流传,崇祯不再是那个悭吝成性苛刻加派自作聪明滥杀无辜犹豫不决视民如草芥的亡国之君了,而是合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的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