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时两广总督叶名琛曾在珠光路残害起义军( 三 )


陈先生祖父育有三子三女 , 包括现在守房人在内的20多个孙辈 。1958年 , 三层的骑楼屋被房管部门托管 , 只留下二楼作为陈氏后人的自留私房 , 一楼和三楼先后成为了粮店和公房 。
然而 , 珠光路陈氏一族的私房骑楼 , 因后人的不断增多而难以扩建和更新 , 蜗居成了生活常态 。“不舍得搬走 , 从小就住在这里 , 几十年了 , 有感情了 。”陈先生说 。
花姨是珠光路19号骑楼的主人 , 这里正位于珠光路与德政南路交叉口 。在骑楼廊下 , 花姨摆摊做起了小生意 。
据花姨称 , 骑楼是父辈所建 , 至今已经超过70年 。当被问起是否有搬走的打算时候 , 花姨脱口而出:“父辈留下来的东西 , 怎么能说扔就扔” 。花姨一边笑呵呵地招呼着客人一边跟笔者聊天:“家里人一直都在这里做小生意 , 很多老街坊来买东西 , 虽然赚钱不多 , 但非常开心 。”
地方志说
珠光路位于珠光街辖区内 , 东起德政南路 , 西至北京路中段与文德南路相交 。明代以前 , 珠光街所在辖区是珠江的江岸 , 后因江面沙滩逐渐南移 , 渐成今天的陆地 。据《广州市志》记载 , 该辖区清代属番禺县捕属管辖 。清末广州第一次划界 , 划入警界范围内 。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 , 属贤思和东堤区公所管辖 。珠光街由珠光路得名 。珠光路于上世纪20年代修建 。“珠光”二字源自珠光路旁的珠光殿文昌宫 。康熙五十八年 , 郡人在海印庵后空地上建造珠光殿文昌宫 。相传上梁之日 , 有珠大如碗 , 其光竟天 , 所以取名珠光 。雍正十一年 , 举人谢元介等又在殿后建阁 , 奉斗魁于上 , 阁后二百步左右建文昌里、文昌桥 。乾隆十四年 , 贡生钟亮等又重修 。珠光路西段的法场地在清咸丰四年(1854)广东爆发洪兵起义之时作为联合镇压义军的刑场 , 当时无头尸体纵横遍地 , 地上积血皆呈赭色 , 流血成渠 , 其地名留存至今 。
珠光街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 辖区内文德东路和聚仁坊以北一带 , 为元、明、清代著名园林——南园 。史称“南园五先生”的元末明初岭南诗人孙蕡等五位诗人曾在此结社 , 又称“南园诗社” 。嘉靖年间欧大任等“后五先生”联吟于抗风轩 , 明末黎遂球等“十二子” , 以及清末的梁鼎芬、吴道镕、黄节都先后在南园建立诗社 。清光绪十三年(1887) , 张之洞修葺南园改建为广雅书局 , 刊行各书院所需经籍及广东地方文献130余种 , 后改名为广东图书馆 。到了近代 , 北有“永汉影院” , 南有“南关戏院” , 东有“广舞台”一度成为民国初年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地 。
采访人员手记
历史大变革中塑造宠辱不惊
珠光路见诸历史不过百年有余 , 然则这百年却是中国大变革的一百年 。晚清的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中 , 有多少英雄义士曾血染珠光路;民国时候 , 商贸之风吹到这里 , 一座座骑楼拔地而起;新中国的珠光路焕然一新 , 改革开放活跃了这里的个体经济 。
如今 , 走在珠光路街头 , 没有北京路的繁华景象 , 也没有文德路沁人心脾的儒雅 , 也没有寺贝通津一样的优雅静谧……然而 , 历史的大变革演绎了世事的无常 , 也塑造了珠光路特有的精神内涵 。走过珠光路林林总总的街头小商铺 , 远望残颓破败却依然高耸的骑楼 , 拐进曲折又幽深的小巷 , 总有一种“宠辱不惊 , 去留无意”的淡雅扑面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