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是怎么建立的?由来又是怎样的

【应国是怎么建立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应国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国 , 夏商时期 , 在今山西朔州应县一带有古应国 , 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 。西周初期 , 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 , 因封地属应国故地 , 国名仍为应yīng国【西周初期应叔立国~东周早期灭国;历350余年历史】 。《左传·二十四年》曰:“于、晋、应、韩 , 武之穆也” 。有记应国为武王弟所封 , 可能是武王弟先为应监 , 成、康时改封其子为应候 。应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滍阳镇 。应国城址1964已没入白龟山水库西北隅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平顶山薛庄乡北滍村一带 , 发现了周代应国墓地 , 包括数十座贵族青铜器墓 , 出土大批珍贵文物 。应国原为商代方国 , 古文献及甲骨卜辞有关于商王步于应 , 应侯朝商等记载 。灭商之后 , 周公改封武王之子于应 。应侯在两周有较显赫的地位 。伍仕谦认为 , 西周早期应先是监国 , 故有应监、应公之称 。而后才成为诸侯 。《逸周书·王会解》载 , 周初 , 成周洛邑建成后 , 应侯曾参加了“成周之会” , 位列曹叔、伯舅之前 。西周晚期尚有应侯簋等应国相关青铜器 , 可证应国其时尚存 。学者们根据应国地近申、曾及汉阳诸姬 , 而“汉阳诸姬 , 楚实尽之” 。推测应国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时亡于楚国 。
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 , 为应侯 , 子孙以封国为姓 , 遂为应氏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 , 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候 , 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 , 并以鹰为族徽 , 子孙以国为姓 。姬达更名为应叔 , 字儒林 , 号仁寿讳韩 , 即应氏太始祖 。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350余年的治国安邦 , 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 ,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应姓自周朝诞生后 , 历时三千多年 , 以鹰的性格 , 鹰的意志传延给子孙后代 。不忘祖训 , 品德立身 , 勤俭持家 , 艰苦创业 。人才辈出 , 名人耀眼 。事实上 , 历史上的古应国国都和滍阳镇原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地方 , 1964年因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 , 原滍阳镇政府才搬迁到新华区薛庄村 。
追忆
应国 , 国名 , 侯爵 。应龙 , 古代生翼的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 , 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古代传说中善兴云作雨的神 , 应龙指远古时期的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国——应龙氏和应国 。伟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 , 对应龙如何帮助大禹治水、如何用尾巴在地面上划出一条江河引洪水入大海等奇事表示不解 。
夏商时期 , 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的古应国子民迁至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 。西周初期 , 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受封应侯 , 因为封地位于应国故地 , 所以 , 国名仍为应国【西周初期应叔立国~东周早期灭国;历350余年历史】 。周初到春秋之时的应国 , 在周王朝所辖诸侯国中 , 地位是非常高的 , 且具有一定的“监国”职能 , 因此 , 应国在周王朝建立之初 , 充当了开疆拓土 , 平叛伐逆的重要角色 , 也得到了周王朝的不断嘉奖 , 以致有诗经上所记周王“媚兹一人 , 应侯顺德”的赞誉 。但是 , 随着周王朝的没落和连年征讨 , 应国终于国力衰竭 , 又加上北有晋 , 西有秦 , 东北有齐 , 东南有吴 , 可谓列强四起 。更处险境的是 , 被称为荆蛮的楚国在南方逐渐强盛起来 , 敢于“问鼎”于周王朝 , 自封为王 , 以方城为城 , 以汉水为池 , 屡屡入侵江淮小国 。可以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在很短的时间内 , 就吞并了江淮诸国 , 如史籍所说“拓地千里 , 封畛于汝 , 江汉诸姬 , 楚尽有之” 。应国也是在这一时期 , 在强楚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下 , 连史官都来不及记载 , 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