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读书240遍!谁是历史上活得最辛苦的皇子?

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的帝王之中,暴君、昏君、比比皆是,可是在整个清朝皇帝中,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在内的十二位皇帝中,却没有出现一个暴君、昏君,这是为什么呢?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王朝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清王朝在皇子的教育上与之前的明王朝,甚至之前所有的王朝相比,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和成功的地方 。
早在满洲政权还没有进关入京之前,对于文化知识教育是极为忽视的,出于草原民族自身的需要和限制,他们一直崇尚骑马射箭的传统,但随着满洲军事实力的自身发展,和进入内地的逐渐汉化,满洲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努尔哈赤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努尔哈赤作为后金政权的开创者,在政权建设、社会发展的一些方面注意吸收汉文化,开创了“清因明制”的先河并在模仿蒙古文字创建了满州文字,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以后,推行了“武功”与“文治”并举、文化上提倡儒学的治国思路,为清朝入关后实行的统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特意针对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下达了一道御旨,内容为:
“朕令诸贝勒大臣子弟读书,所以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实有赖焉 。闻诸贝勒大臣有溺爱子弟,不令就学者 。得毋谓我国虽不读书,亦未尝误事与 。独不思昔我兵弃滦州,皆由永平驻守贝勒失于救援,遂至永平、遵化、迁安等城相继而弃,岂非未尝学问,不明理义之故乎?我兵围明大凌河城,经四越月,人皆相食,犹以死守,虽援兵尽败,凌河已降,而锦州、松山、杏山,犹不忍委弃而去者,岂非读书明道理为朝廷尽忠之故乎?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 。如有不愿教子读书者,自行启奏 。若尔等溺爱如此,朕亦不令尔身披甲出征,听尔任意自适,于尔心安乎?”
---《太宗文皇帝实录》
在御旨中,皇太极命令诸位贝勒大臣的孩子读书,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并且要明白忠君爱国的道理 。在御旨中,皇太极特意指责了有的贝勒大臣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学习 。难道不读书就不会耽误事情吗,难道就忘了因为统帅的原因,而放弃了滦州,甚至导致永平、遵化和迁安等地相继丢失的教训吗?现在我们后金军围困明朝的大凌河城已经超过了四个多月,可是明军仍然誓死坚守着城池,在大凌河城内官兵因为走头无路而被迫投降以后,锦州、松山和杏山的明军仍然轻易放弃城池而退回关内,这些难道不是因为守城的明军将领深深知道如何读书做人,明白忠君爱国的道理的原因吗?从今以后,我们后金贝勒大臣们的子弟,凡是年满8岁以上15岁以下的孩子,都要开始读书学习 。如果有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弟读书的,那么我也不会派遣你们率军出征,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如果你们真的这么做的话,就能心安理得吗?所以,所有的贝勒大臣,都要好好考虑我的这番话,开始认真教授子弟们读书学习 。
在当时,满洲上下都一直以战争和掠夺为生,尤其是皇太极在位期间,后金在军事上对周边地区和民族部落展开着积极进攻,迅速扩大着自己的统治范围 。经过西征蒙古、东伐朝鲜,以及多次对明朝的进攻,可是皇太极竟然会采用阻止贝勒大臣们随军出征的资格,来让子弟们读书学习,这无疑表明了一种极为严肃的态度 。皇太极的这道御旨也对贝勒大臣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皇子们的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国运的兴盛,一个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皇子才有可能德才兼备,成长为可以肩负重任的国之栋梁 。更何况,其中的佼佼者,是储君的人选,未来要继承大统之位 。从此,满洲贵族阶级开始对子弟们进行文化教育,大多数人在家中还聘请了私人教师来教授读书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