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国的具体位置究竟是哪里?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赖字在古代的读音与厉字相通,根据古汉语同音通假的规则,常常与厉字混淆在一起,赖国也因此被称为厉国 。如在《<春秋>三传》中,同样记载昭公四年楚灭赖国一件事,【遂以诸侯灭赖 。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 。王问诸椒(伍)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 。“王从之 。迁赖于鄢 。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 。】在《左传》中作“赖”,在《谷梁传》、《公羊传》中都作“厉“ 。故而有人认为,古代的赖国就是厉国 。但事实上把所有的赖国”以为即厉非也“ 。特别是历史上并不仅有一个赖(厉)国,更使赖国的历史显得扑朔迷离 。仅在赖国地望问题上,就存在以下六种说法:
说法一
赖国在湖北随州 。主张这一说法的人,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晋人杜预 。他在《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注中说:”赖国在义阳随县 。“这里所说的义阳即义阳郡,当时郡治今湖北桑阳东南 。随县即今湖北随州东北殷店(旧称殷家店)一带 。由于赖、厉通假,这里的赖国也称厉国,赖国灭亡后的地方也称厉乡或古厉乡 。如《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注曰:”厉乡,故厉国也 。“颜师古注:”厉,读曰赖 。“又在《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书中,收录有一首中鲫铭文,其中有”王锡中马自隘侯四騄“等字,有人认为其中的”隘“即厉字,说明在西周初年的湖北随州一带就有一个厉国 。但大多数人认为,这一厉国也仅是厉国,与赖国无关,杜预所说的在随州的赖国实际是厉国之误 。
说法二
赖国在河南鹿邑 。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为代表 。他在《春秋裨疏》一书中,不赞成杜预对《春秋·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一句对厉国地望的注释,认为厉国不可能像杜预所说的那样是”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而应在鹿邑老子所生的苦县厉乡 。《史记·老子列传》也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注:”正义曰:厉,音赖 。“《普太康地记》:”苦县东有赖乡村,老子所生地 。“《魏书·地形志》:”武平有赖乡 城 。“上述所指都是一处 。此外,近人杨伯骏也在《春秋左传注》中支持王夫之的说法,认为”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裨疏》之说较合“ 。事实上,当时齐、曹两国的军队讨伐厉国,是因为楚国军队入侵徐国,伐厉的原因是为了救徐 。从方位上看,假设杜预所说的厉国在湖北随州符合事实,但徐国在今安徽泗县一带,与厉国相去甚远,中间又有其它国家相阻隔,齐、曹显然不可能用兵于千里之外 。况且从齐曹两国的力量看,在齐国最为强盛的齐桓公时期,曾联合宋、陈、卫、郑、许、曹六国军队与楚国作战,但也仅得以进军到远离楚国腹地的楚国边境陉(今河南方城一带) 。更何况这时的齐国已经衰落,又缺乏当年七国联军的声势,仅以齐、曹两国绵薄之力,断然不可能进军到楚国腹心之地的厉 。所以,这里所说厉国显然不是远在湖北随州的厉国,而只能是距徐国最近的鹿邑一带的厉国;
说法三
赖国在河南息县 。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西晋的司马彪为代表 。他在《后汉书·郡国志》中注汝南褒信(今息县东北包信镇)曰:”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 。“此后,宋朝人郑樵、罗泌、元朝人马端临等都赞同这种说法 。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赖,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 。“罗泌《路史·国名纪》、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有也有同样说法 。清朝人顾栋高着《春秋大事表》,两次提到赖国在息县东北 。其中在《楚疆域表》中说:”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 。“又在《列国地形犬牙相错》中说:”赖在息县东北 。“另外,在嘉庆年间编修的《息县志》中,也说”褒信在息县东北七十里,……后废为集 。古赖国,今赖亭是“ 。上述主张赖国在息县东北的人都是不同时期历史地理学界的权威人物,言之凿凿,且记载联贯,具在较大的可信性 。况旦从鲁昭公四年的历史事实考察,当时的楚国军队一直在淮河流域活动,其灭赖是在东伐吴、取朱方、杀庆封之后、取山东之曾之前的一次行动,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象杜预所说的那样去灭掉早已归属楚国并远在楚国心腹之地的随州之厉,而只能在回到自己边邑地区稍作休整时灭掉息县之赖 。关于这点,从楚国灭赖后对赖国后事的处理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如据《左传》记载,楚灭赖后,欲迁许于此,并使斗韦龟、公子弃疾城之,而楚大夫申无宇却说:”城竟莫校 。“杜预注:”谓筑城于外竟,诸侯无与争 。“杨伯骏注:”筑城于边境 。“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告诉我们,楚国灭赖后要筑城的地方是在楚国边境,由于这里是赖国故地,因此赖国也只能是在淮河流域的息县之赖,而不可能是别的地方的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