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兵之计的解释缓兵之计的出处及用法

拼音:huǎnbīngzhījì,简 拼:hbzj缓兵之计的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 。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成语例句:话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缓兵之计
繁体写法:緩兵之計
注音:ㄏㄨㄢˇ ㄅㄧㄥ ㄓㄧ ㄐㄧˋ
缓兵之计的近义词:权宜之计 亦作“ 权宜之策 ” 。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后汉书·王允传》:“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 。
缓兵之计的反义词:速战速决 .谓迅速地发动战斗,迅速地解决战斗,取得胜利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十二章:“﹝ 日 寇﹞增兵
兵贵神速 .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为贵 。语本《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 。”《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嘉 言曰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缓兵之计的解释缓兵之计的出处及用法】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trick to gain time
俄语翻译:план на выигрыш во врéмени
其他翻译:<德>verschleppungstaktik <hinhalte,verzǒgerungsmanǒver><法>stratagème pour retarder l'ennemi <moyen dilatoire>
成语谜语:暂停
读音注意:缓,不能读作“yuán” 。
写法注意:计,不能写作“技” 。
歇后语:诸葛亮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