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quo;印尼糖王quo;的黄仲涵,为何会后继无人?

黄氏家族的创一代叫黄志信,1835年(清道光年间)出生于中国福建同安县一个农家里 。清末,政府腐败,列强侵夺,农民起义纷纷爆发 。1853年,18岁的黄志信也参加了一个民间反帝组织,担任后勤粮草的军需官 。后来起义失败,黄志信乘船逃到了印尼爪哇三宝垄 。他在这里安家创业,到1863年,其资产已达上百万荷盾 。
为了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1863年黄志信创办了建源栈 。当时的印尼实行开放政策,他就把爪哇的蔗糖和烟叶运往中国,再把中国的茶叶、丝绸、香料等运回印尼 。黄志信还与荷印殖民政府签订了合同,承包了几家官办的当铺和销售点,并逐步获得了大米经营、华人区邮政等一些专营权 。在商业上成功之后,黄志信开始大规模投资房地产 。到19世纪末,他已成为南洋著名的华侨巨商 。
1866年,黄氏家族二代掌门人黄仲涵出生 。此子天资颇高,深受黄志信钟爱,从小就带在身边精心教导 。19岁时,黄仲涵就被荷印殖民政府委以官职,管理侨民事物,后来还获得了政府授予的鸦片专卖权 。24岁时,黄仲涵开始全权负责经营、管理建源公司 。
1893年,荷印殖民政府为了发展当地,政策上作了一些修订,诸如放开自由贸易,取消强迫种植甘蔗等 。黄仲涵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立即将建源栈改组成建源贸易有限公司 。次年,他开始大面积发展甘蔗种植,先后投资创办了5家糖厂 。不到十年时间,这些糖厂的年产量总和就达到15万吨 。1923年,全荷印有糖厂179间,其中华侨办的13间,黄仲涵的5间糖厂共产糖86万担,占华侨糖业总产量的57%,因而黄仲涵有"糖业大王"之称 。
1918年,黄仲涵又在克列贝特创建了东南亚最大的木薯粉厂,还有占地2000万公顷的种植园 。雇员近4000人,年产量达27万担 。此外,黄仲涵还经营橡胶、咖啡、木棉、花生、蓖麻粉、香茅油等 。
黄仲涵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展到全世界各地,仅伦敦分行每年销售的货物就达14.5万吨 。为了适应贸易的扩大及发展,黄仲涵先后在雅加达、锡江、万隆、棉兰等印尼各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在荷兰鹿特丹、英国伦敦、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也设了办事处 。随着他的资本日渐雄厚,1906年黄仲涵还创建了自己的银行——黄仲涵银行 。
然而,正当黄仲涵财团壮大起来时,荷印殖民政府对黄家的态度也从友好变成了觊觎 。1917年,荷印殖民政府以征收"战时所得税"为名,规定经营者从"一战"爆发那年起年获利3000万荷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税款 。1921年,荷印殖民政府又要求黄仲涵缴纳3500万荷盾"战争税"和"收入税" 。殖民政府官员对黄仲涵表示,如果他感到力不能及,政府愿以700万荷盾的价格收购黄家企业 。黄仲涵严辞拒绝,并在那一年全家移民新加坡 。
1924年黄仲涵去世,他的两个儿子黄宗宣、黄宗孝接管建源公司 。恰在此时,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当时已是国际性大公司的建源受到严重波及,很长一段时间,建源公司基本处于停产关闭状态 。由于经营一再亏损,黄宗宣对建源已丧失信心,随后以健康不佳为由退出了建源公司 。这个异动给建源公司的经营和威信带来不小的打击 。黄忠孝不得不独挑重担,继任总经理 。接着,他先后在泰国曼谷、美国纽约、缅甸仰光开设分公司,大力发展橡胶业,获利甚丰,经营随之好转,他本人也赢得"印尼橡胶大王"的称号 。
"二战"爆发后,日本占领了印尼及东南亚各地,建源公司再度受到重击 。建源公司在东南亚、欧洲等地的海外公司完全瘫痪,海外市场大片丧失 。而在印度尼西亚本土,建源公司的财产在印尼寻求民族独立的运动中遭焚烧、破坏和抢劫 。日本投降后,建源公司在黄忠孝领导下重新恢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