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承焘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对中国词学有着怎样的贡献( 二 )


【关于夏承焘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对中国词学有着怎样的贡献】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夏承焘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研究》(后改名《文学评论》)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
在词学考订方面,他是中坚力量 。他专注于唐宋词人数十年,旁搜博引史实或有关诗文资料,进行辩诬正误,积年累月而成《唐宋词人年谱》十种十二家,使唐宋十二词人年谱、生平事迹一目了然,部分难解作品亦得到妥帖的诠释,为当代词学研究开拓了新路,且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他还致力于词的音乐、格律研究,将《白石道人歌曲》中的旁谱进行破译,使这部仅存的宋词音乐曲谱资料得以流传于世 。
文革中,夏承焘受到很大的冲击,现在出版的《天风阁词集》前后编,几乎没有1967年到1969年的词作 。夏承焘晚年的词体创作,开始回归到自我抒情,也多了友朋唱和 。其代表作有《鹧鸪天·到骨新恩是嫩凉》《天仙子·读陈龙川寿妇词》《鹧鸪天·湖上答古津邀游太湖》 。
1975年7月,76岁夏承焘的赴北京疗养,从此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治学与写作 。这时期,他声誉日盛,又逢国家百废待兴,日渐呈现治世景象,一批学界、吟坛、艺苑的耆宿在久蛰之后,重新开始创作,展示他们一直被压抑着的艺术才能,并且发挥余热,作最后的传薪 。全国各地,诗词创作的活动也渐渐开始复苏 。夏承焘以其深湛的学问与卓越的才能,赢得推崇,终至被奉为“一代词宗”,确立了当代词坛上无人能出其右的地位 。
年华已老,椽笔未衰,在他健康情况尚好的时候,创作了许多晚年的佳作 。其中犹以小令成就颇高,一些作品词律精深,格调闲雅,风味堪称入神 。如《减字木兰花·乙卯秋日,北京诸词友邀游西山》《减字木兰花·有怀西谛学兄》《虞美人·潼关道中》《水调歌头·游承德避暑山庄》等 。
夏承焘长达七十余年的词体创作,是二十世纪词坛的重要成果 。他不仅继承宋词、清词的艺术传统,而且成功地创造了现代人特有的词境,在词风上也有所创新 。这充分说明词体在新的文化与文学环境中,仍有很强的适应性,有继续发展的活力 。凝聚着夏承焘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已出版的词学专著有近30种,未结集论文有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 。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 。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