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章惇两人本来是好友?最后怎么成为政敌的

苏轼与章惇都是一時人杰 , 名显当世 。然而 , 由于两人性格不同 , 决定了两人在北宋党争中选择了不同立场 , 从而由朋友变成了政敌 。苏轼是一代文豪 , 旷世奇才 , 学识渊博 , 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 , 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章惇个性豪俊 , 博学善文 , 出將入相 , 多谋善断 , 文武兼备 , 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 , 意欲开疆辟土 , 建功立业 。
苏轼与章惇年轻时就结为挚友 , 携手走天下 , 煮酒论诗文 , 关系非常融洽 。但世事复杂 , 人心难测 , 昔日之挚友 , 今日之政敌 , 救命恩人转眼成寇仇 , 最好的朋友也许变成最可怕的敌人 , 苏轼和章惇的交往就是这样 , 跌宕起伏 , 善恶相杂 , 爱恨交织 , 高潮起伏 , 錯综复杂 , 令后人论争不断 , 曲說丛出 , 扼腕叹息 。
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 , 章惇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 。同榜的还有章惇的侄子章衡 , 成绩好于其叔 。章惇自视甚高 , 现在却名列其侄之后 , 觉得是非常羞辱的事情 , 所以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 而是等到下一科考中 , 才进入仕途 。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 , 苏轼授大理评事(七品待遇)、签书凤翔府判官(府州副职幕僚);章惇任商洛令(县官) , 同在陕西作地方官 。两人风华正茂 , 才情相当 , 意气相投 , 开始结积交往 , 在交往中能够推心置腹 , 颇为融洽 。
有一次 , 两人同游南山 , 到了仙游潭 , 潭边面临万丈悬崖 。章惇请苏轼下仙游潭 , 在石壁上写字留念 , 苏轼连说不敢 。章惇踩着险石下去 , 用毛笔蘸着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苏轼、章惇来此”章惇上来后 , 苏轼拍章惇的背说:“你日后做了官 , 必定能杀人 。”章惇说:“为什么?”苏轼说:“能够拿自己的性命来拼的人 , 日后做了官必定能杀人 。”章惇大笑 。后来章惇的所作所为 , 印证了苏轼当时的预言 , 可见苏轼眼光之独到 。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 , 苏轼因所写诗文受人构陷 , 涉嫌诽谤朝廷 , 讽刺新法 , 被逮捕治罪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案件审理期间 , 一群跳梁小丑绞尽脑汁 , 搜集资料 , 罗织罪名 , 想致苏轼于死地 , 进而一网打尽旧党骨干 。
一天 , 副宰相王珪检举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 。诗云:“凛然相对敢相欺 , 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 , 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珪拿着诗稿 , 对神宗说:“苏轼确有造反的想法啊!”神宗问:“怎么看出来的?”王珪说:“您看苏轼写的这诗吧 。明明陛下您犹如飞龙在天 , 而苏轼与陛下合不来 , 反求知音于地底之蛰龙 , 这不是明摆着有反心吗?”神宗没有被他忽悠 , 客观地说:“不能这么断章取义 , 胡乱比附吧 。他尽管去吟咏他的桧树好了 , 干我何事?”
这时候 , 在一旁的章惇虽然是新法的支持者 , 但也实在看不下去了 。他冷冷地说:“要是照王相爷的办法来如此解读诗文 , 恐怕人人都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