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无上权威的帝王:汉武帝刘彻的三大过人之处

一、气吞万里的伟丈夫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自战国以来,匈奴的侵犯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 。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几名公主和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 。送东西他们收下,送公主他们留下,但只要机会合适,匈奴照样出兵大肆抢掠一番,让汉朝苦不堪言又无可奈何 。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已经足够强盛,刘彻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彻底去掉这块心病 。
但这个决定可不好下 。匈奴是马上生、马上长的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虽然他们进扰汉朝边境如家常便饭般容易,但要去主动找他们决战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长安远距匈奴腹地近万里,十几万人要在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中先走上几个月 。传递军情基本上靠马蹄子,即使最快的马,奔波一个来回也要个把月 。联络不便,地势又不熟,此去要么是出其不意、抓住匈奴主力,秋风扫落叶;要么是孤军深入,深陷大漠之中,十几万大军可能尽丧匈奴人马刀之下 。
面对这种种风险,刘彻没有退缩,而是周密布置,选择良将,不断总结经验,最后打赢了这场边境反击战,把匈奴远远的赶到了大漠的北边,确保了边境的安宁 。是刘彻造就了真正的骑兵时代 。骑兵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乃至世界军事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而使骑兵真正成为一个战略军种就始于中国的汉武帝 。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刘彻的统治时期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之前是骑兵与车兵并更、以车兵为主,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
汉军在与匈奴的频繁交战中,越来越感到车兵在作战中笨拙、被动的弱点以及匈奴骑兵机动、敏捷的明显优势 。于是,刘彻全力发展骑兵,使汉匈之间的战争形态完全成为骑兵与骑兵的对抗,从而使中国古代骑兵完成了由一般辅助性军种向战略军种的转变,成为战争的主力 。在骑兵迅猛发展的同时,养马制度也不断建立健全 。据《史记》载:汉武帝时期“盛行养马”,以致“街巷之中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名将霍去病远征漠北时,己能动员战骑二十四万匹随同出征 。
战略决策的正确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十几年时间,汉与匈奴打了十几仗,每次用兵少则几万,多则三十多万,实施了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等几次大规模的进攻,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迫使他们唱着”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哀歌,远避漠北,致使“漠南无王廷”,长期以来来自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除,边境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
二、能臣良将的知音
公元前141年,刘彻十六岁,即皇帝位,君临天下 。十六岁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很想一展才华,有一备大的作为 。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贤任能 。所以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征集天下贤人 。消息传遍全国,学子振奋,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 。刘彻十分重视,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从中选拔了大批人才 。
刘彻用人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才学,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才学,只要愿意为大汉王朝的事业奋斗,都可以得到任用 。在正常的选官制度之外,刘彻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如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重臣都是从贫苦百姓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负责司法)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金日禅是匈奴王子,因战败被没入汉朝宫中养马,这样的身世竟然能够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 。正因为如此,刘彻时期人才济济,后世写(汉书)的班固在写到这一段时惊叹道:‘“汉之得人,于此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