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的?他们有什么历法节日?

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古中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
民风民俗
家庭
粟特人"父子计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 。这种家庭的特征是一方面非常重视父系家世,粟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儿子,父名至关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计了 。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后就须脱离家庭,自去经商谋生,孩子一降生就进行经商教育,至"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 。学成了更须独立生活 。开始与父母、兄弟别离分居,兄弟之间如发生利益纠纷,不耻诉于官府 。兄弟、邻居之间财产分得清清楚楚 。
婚姻
粟特人婚姻乃建立在多妻制的基础上,粟特人的正妻多为同族联姻,如康阿义屈达干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继芬夫人米氏,康、安、米、石皆为粟特姓氏,但也有异族通婚者,如安禄山生父本姓康,养父姓安,母为突厥阿史德氏,亦属异族豪宗大姓 。正妻地位很高,可以与丈夫并坐胡床见客,法律上不但允许夫休妻,而且允许妻弃夫,拥有再嫁的权利 。由于粟特人多去远地经商,其性生活不可能为一夫一妻制束缚得很紧 。因此,还另有侍妾、姘头,这些次妻皆为外族,有的还具奴隶身份 。
服饰
粟特人属剪发型民族 。《魏书·西域传》记"康国丈夫剪发",慧 超《往五天竺国传》亦云"此中胡国并剪发" 。按波斯发型为剪发齐 项,粟特人大约也是如此,《康国传》记其女子盘髻,然品治肯特壁画中少女发型则为梳五辫,左右各二,脑后一,则妇人的盘髻也是由辫子盘梳而成且面蒙黑巾 。康国人还有以发油美发的习俗,杜环《经行记》记粟特人"以香油涂发" 。
粟特人一般穿白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21记曰:"西域俗人 皆著白色衣",玄奘亦曰"吉乃素服,凶则皂衣 。"黑色乃丧服的颜色,忌服用 。由于粟特人重商逐利,不存在服色等级的差别,其余花色亦各凭所好,所谓"素衣",未必是全白,而是多夹用绿花,一般戴尖顶虚帽,大约是古塞人遗俗,有的帽子还有前檐;曰卷檐虚帽,便于遮阳远视,宜于长途旅行 。其服装以窄袖紧身为特征,讲究突出身体线条,玄奘记其人"裳眼褊急",刘正言诗云"胡衫双袖小",就是这一特征的显现 。粟特人的腰带特别讲究,有所谓万钉宝钿金带,即在革带上装饰以各种珠宝,上佩刀剑,品治肯特壁画对此有生动描绘,下穿长筒革靴,便于跋涉风沙,舞伎则穿锦软靴,刘正言诗云"弄脚缤纷锦靴软",此外还有软式拖鞋,粟特人在家似乎更喜欢穿这种鞋 。
饮食
粟特人以麦面和羊肉为主食,慧琳《一切经音义》云:"胡食 者,即铧锣、烧饼、胡饼、搭纳等事 。"铧锣,即油焖大米饭,今名抓饭,是一种大米加羊肉、葡萄干混合制成的油焖饭 。如今的抓饭必 须放胡萝、和洋葱,其时洋葱已栽培,但胡萝卜、尚未传来,与今抓饭略有不同 。烧饼即今日维吾尔族食用的馕 。胡饼则上加胡麻,反似今日的北京烧饼 。元耶律楚材至河中还吃到鸡舌宴,可知粟特人已知养鸡以供食用 。葡萄酒是常备的佐餐饮料,盛在一种特殊的碗形酒器叵罗中,以金、银、铜等各种不同质料制成,岑参诗中有"交河美酒金叵罗"之语,所指就是这种酒器 。
历法节日
祆教历
历法直接继承波斯的影响,实行祆教历,这种历法分全 年为365天,12月,每月一律30天,余5天搁置,一年差6小时,4年差1天,因此,每4年岁首提前1天,故我国史料对粟特岁首记 载不一,杜环《经行记》云"其俗汉五月为岁首",韦节《西蕃记》说"以六月一日为岁首",《新唐书·康国传》则云:"以十二月为岁首" 。记载差异正是由于岁首推移的结果,七曜制的发明则乃粟特历法的重要特点,七曜指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合为一个周期,又称星期,至今仍在通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