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象征孔子:竟是因政治失意而名扬四海( 三 )


如果从仕途上看,晚年的孔子当然是落魄的,但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晚年的孔子却是辉煌的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点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并总结出“启发、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主张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直至今天,仍然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思想家,孔子提倡“仁” 。在论语中强调“刚、毅、木、讷,近仁”,大意是:刚强坚韧朴实谨言,就接近于仁了 。在物欲横流、大师专家帽子满天飞的今天,又何尝不是一面明镜呢?作为著名出版家的孔子:孔子深知传统文献的重要性,他把古代的一些文献:如《诗》、《书》、《礼》、《乐》加以整理,使之成为儒家学派的传统经典,直至流传至今 。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可谓千古一人 。
斯人已然远去,功过自有评说 。孔子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放射着不朽的光芒 。但这一切的缘由其实与孔子政治上的失意是分不开的 。也可以说是仕途的挫折造就了专一于文化教育的孔子 。也因此成就了孔子 。倘若孔子在鲁相的位置上一帆风顺,他或许可以凭一代名相而闻名天下,那么,或许也就没有了集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文化巨匠为一体的孔子 。而泱泱五千年文明大国一号知识分子的桂冠,又当花落谁家呢?
【中华文化的象征孔子:竟是因政治失意而名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