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刘皇叔与扶得起的刘阿斗:谁是有道明君

猛然看到这个题目,读者也许会产生怀疑 。因为众所周知: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刘备)在成都登上了帝位,成为蜀汉的开国之君,这应该说是扶起了的 。刘阿斗(刘禅)是由他父亲向诸葛亮托孤,由诸葛亮长期辅佐,最后还是不免当了亡国之君,这应该说是扶不起的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不是说起颠倒了,不是 。要让这父子二人一比高低,刘阿斗显然居于不利的地位 。因为:
一、老子的确是开国之君,儿子的确是亡国之君 。
二、老子英名在外,曹操在“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就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话(也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 。儿子则以无用出了名 。“扶不起的刘阿斗”这种比喻在民间已经用了一千多年,大家如果先入为主,刘阿斗就永远翻不了身 。
这种评价是不公平的 。我们谈古论今,不宜轻信人言,更不宜人云亦云;最好是先了解一下基本事实,经过认真思考,然后才作出自己的判断来 。
请回顾一下蜀汉建国的经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在群雄中的位次是谈不上的 。征战多年,他连地盘都没有捞到一块 。没有地盘来养兵,发展实力,又如何能争天下 。只不过依靠自己是皇帝的本家,被汉献帝称过一声“皇叔”这么一点儿政治资本到处活动,东奔西走,依人篱下 。在与诸葛亮见面之时,他依靠的是刘氏宗亲、他的堂兄、荆州牧刘表 。过去为什么老受挫折,一事无成,刘备心中有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因为自己“智术浅短”(既没有见识,又没有能力) 。在与诸葛亮结识,得到点拨之后,他豁然开朗,信心大增 。才说出了“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这样的话 。《隆中对》里的一席话,说明诸葛亮还未出山,已经描绘出一幅蜀汉建国的靓丽蓝图,而且提出具体的战略大计:
“将军既帝室之胄(皇帝的本家),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渴望招揽人才) 。若跨有荆益(荆州与益州,即两湖和四川),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和平相处),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两路北伐),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老百姓一定会欢迎您)?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局势的发展果如诸葛亮之所料,这幅建国蓝图已经一步步的变为现实 。公元119年,突然发生了蜀吴失和,孙权乘荆州失守将关羽全力北伐魏国之时,派兵偷袭,擒杀关羽的不幸事件 。这就是说,诸葛亮原计划中待“天下有变”即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的设想已经落空,要想最后实现建国大计兴复汉室已经困难重重 。在这种严峻时刻,蜀汉君臣应该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低调处理与吴国军事冲突事件,力争共同对敌——魏国 。可是后来刘备的态度暧昧,在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篡汉自立也就是“天下有变”之时,不但不乘机兴师问罪,反而向曹丕遣使通好,并且积极策划对吴用兵 。221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之后,就以替关羽复仇的名义下令全军挂孝伐吴 。这一举动,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不满 。
当曹丕篡汉之时,刘备本来应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与孙权暂弃前嫌,联吴伐魏,兴师问曹丕篡汉之罪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则以蜀汉全军,如上吴军与魏国内部忠于汉室的反曹势力,三方面联合起来,足以一举推倒刚刚篡位立足未稳的曹丕 。在取得胜利之后,刘备再继承汉统,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必然得到天下军民一致拥护,那是多么光彩!当时刘备不此之图,偏偏急于为关羽复仇,不伐魏而伐吴,蜀吴两军死命相搏,却让曹丕渔人得利,能够腾出手来从容不迫地去收拾国内的反曹力量 。等到蜀吴两军仗打完了,曹丕在国内的统治地位也稳固了 。刘备的伐吴之举,真是做了一件为亲者所痛仇者所快的大蠢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