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直的北宋名相寇准:得遇明君却最终晚景凄凉( 三 )


其实 , 赵恒既不是宋太宗的长子 , 其母亲也不是当朝皇后 , 他之所以能够为父皇看重 , 除了本身的聪明贤能、孝敬父皇外 , 在诸皇子中排名靠前也是他得以成为皇嗣的重要条件 。赵恒在诸皇子中排名第三 , 在他的大哥疯掉、二哥暴亡以后 , 太宗自然把目光投在了他的身上 。《宋史》上说他幼时“姿表特异” , 与诸王游玩嬉戏时总是自称“元帅” , 看来其领导气质自儿时即已具备 。赵恒在十八九岁时便被父亲册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成了宋朝的名义宰相 。虽然赵恒以皇子而为宰相 , 实际上只是一个虚职 , 但他被父皇所钟爱仍可略见一斑 。对于时常进宫奏事进言的寇准而言 , 皇三子的优秀他自然心中有数 , 所以当太宗提到襄王时 , 寇准没有表示反对 。
有一回赵恒外出 , 当开封市民望见皇太子车驾时 , 都伏地跪拜并大声高呼:“少年天子也” 。宋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后 , 极为不悦 , 召来寇准对他哭诉道:“人心都归属太子了 , 天下百姓又欲置我于何地呢?”而寇准则笑着对太宗拜贺 , 并说:“这正是江山社稷的福啊!”宋太宗这才转忧为乐 , 并下旨宴请寇准 , 直到大醉而罢 。
激怒同僚 刚直遭贬宋太宗晚年时期 , 渭水流域的秦州出现了大范围的番民骚乱 , 朝廷命温仲舒前去平定 。温仲舒到达事发地之后 , 采取了驱逐加隔离的强硬“大棒”政策 , 将番民统统迁至渭水以北 , 并下令修筑高墙栅栏 , 欲隔绝番民的南下 。这一切 , 却引起了番民的更大怒火 , 他们不断寻衅滋事 , 挑起事端 。宋太宗对温仲舒的平叛策略持担忧态度 , 他唯恐这将招致更大的灾祸 , 于是便问策于寇准 。寇准以唐代帝王为榜样 , 抨击了温仲舒的做法 , 并劝说宋太宗重视辖区内各民族友好交往 , 主张持安抚政策 。太宗见寇准言之有理 , 便把温仲舒调至了凤翔 , 又改派寇准前去接触番民 , 消除汉番隔阂 。寇准一到任 , 便反温仲舒之道而行之 , 不久便解决了秦州的番民骚乱问题 。
册立太子及平定番民骚乱二事 , 着实让寇准风光了好一阵子 。但他的那种耿直刚毅甚至自以为是的为人处世态度 , 也给他的仕途生涯带来了莫大的曲折与坎坷 。至道二年(996年) , 寇准因朝官名次排列的先后问题而与虞部员外郎冯拯发生了冲突 , 冯拯为刚硬的寇准所激怒 , 于是向皇帝进言 , 说寇准强硬霸道、目中无人 。正值此时 , 广东转运使康戬也向宋太宗反映 , 说朝廷大臣因不敢与寇准抗争 , 所以寇准才“得以任胸臆 , 乱经制” 。冯拯与康戬的“小报告”令宋太宗非常恼怒 , 便召来吕端询问情况 。吕端在皇帝面前不敢虚瞒 , 就实事求是地说:“寇准性情刚硬又自以为是 , 臣等都不愿意与他争执 , 主要是怕伤了国体 , 造成恶劣的影响 。”
宋太宗一向爱惜寇准的才能 , 并认可他的赤胆忠心 , 但他也无法容忍寇准对同僚这种近乎蛮横不讲理的态度 , 便趁寇准觐见之际 , 将前面的事告诉了他 , 目的在于给寇准提个醒 , 让他也有所收敛 , 改改自己过于强硬的脾气 。而寇准非但不领情 , 他反而要当着太宗的面 , 与那些“诬陷”他的人辩论一番 。然而寇准这次是打错了算盘 , 他还以为这次又将是淳化二年大旱一事的翻版 , 宋太宗给了他个闭门羹 , 对他说:“如果在朝廷上辩论 , 你将在众人面前失去做副宰相的脸面啊!”但寇准却仍不肯罢休 , 他再次发扬“扯龙袍”精神 , 依然固执己见 。这无异于向皇上头上浇凉水 , 寇准的固执让太宗彻底凉了心 , 太宗叹息道:“鼠雀尚知人意 , 况人乎?”说罢 , 便下达了外放寇准为邓州长官的指令 。寇准再一次因在太宗面前喋喋不休地争论而遭贬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