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雄才大略心气高唯独过此墓必悄然下马

提到中国历史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就做了极为精当的概括 。那么,要说他们当中同时具备改革家资质的,恐怕就只剩下一个汉武帝了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汉武帝自然也不例外,他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大名鼎鼎的董仲舒 。
董仲舒,汉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他是汉代少有的集思想,政治,哲学,教育家为一体的人,在西汉将近2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配图
第一点就是他提出的治国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俩人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了这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其他大臣提出的策略汉武帝都没看上,唯独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念 。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核心,再糅合“阴阳五行学说”,还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帝制神学体系 。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感应”以及“三纲五常” 。
【皇帝雄才大略心气高唯独过此墓必悄然下马】网络配图
再一点,当时的西汉王朝表面上奉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让老百姓都休养生息 。可实际上汉武帝仍然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天下,如此表里不一,时间长了必定天下大乱 。
董仲舒看透了这一点,就给汉武帝上奏折说道:“陛下要用仁德的办法教化百姓而不是用刑法惩治他们,应该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汉武帝看了大为感动,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
董仲舒虽然在辅佐汉武帝这件事上做的颇为出色,汉武帝也一直都很倚重他,可他自己的仕途却并非一帆风顺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担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没想到不久就被主父偃陷害,差点儿招来杀身之祸 。后来虽然得以赦免,可董仲舒的心理不再像以前那么坦然了,他做事开始有所顾虑了 。
网络配图
到了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他又被胶西王刘瑞请去当国相,基于上次的血泪教训,董仲舒并没有停留太久,干了4年以后辞职回家,专心写书 。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逝,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陵寝,将其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 。有一次汉武帝出城狩猎时经过他的陵墓,为了表彰他对汉王朝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离墓园还有30丈远时,就特意下马致意,其他文武百官看了,也都下马跟着 。从此以后,在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凡过往的官员,儒生,一律在三十丈之外,下马步行而过 。从此,董仲舒的陵墓就被称为下马陵 。由于陕西话中“下马”二字与“虾蟆”同音,所以几经流传,便被称作了虾蟆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