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文与吕碧城的情缘:袁克文吕碧城为何没在一起( 二 )


虽说袁克文无心从政 , 但他的政治立场却深谋远虑 。
1916年 , 袁世凯称帝 。在众人对父亲的极力吹捧中 , 他却吟诗一首:“隙驹留身争一瞬 , 恐声催梦欲三更 , 绝岭高处多风雨 , 莫到琼楼最上层 。”袁世凯听罢面色凝重 , 转身拂袖而去 。虽无力阻止父亲无异于自绝的步伐 , 但袁克文清醒、冷静的政治主张已表露无疑 。
袁世凯的皇帝梦破 , 最困难时 , 张作霖和张宗昌都曾聘请袁克文做高级参议或顾问 , 却被他一句“二爷不伺候”回绝 。家族血统中浑然天成的霸气 , 无不透露绝不趋附人下的狂傲 。
这位傲骨铮铮的风流贵公子 , 以他自身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异于其他兄弟的远见 , 谱写了他充满叛逆与不屈的传奇 。也许 , 最适合他的还是无拘无束、行遍天下的雅士生活 , 能结伴随行的 , 也唯有吕碧城那样的红颜知己 。
相关阅读: 袁世凯次子死后千余妓女为其送葬:袁克文几个女人
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死后 , 只在他的笔筒里面找出20元钱 。送葬那天队伍多达四千余人 , 另外 , 还有千余妓女自愿地系上白头绳儿前来哭奠守灵 , 在送葬行列中自成一个方阵 , 每人胸前配有袁克文像的徽章 , 她们大多为他在青楼时的相识 。
末代皇帝溥仪之族兄溥侗、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 , 为民国四公子 。本文之所以提及前两位公子 , 只因感慨于民国时期上流社会的贵族 , 他们脸上所蕴藉的那种教育 , 那种文气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少见到了 。
溥侗经常唱一曲《弹词》——因为这是一出独角戏 , 乃是李龟年流落江南 , 话“天宝”旧事的故事 。所以 , 当他抱着琵琶出场亮相时 , 活画出当年的天宝人物 , 把李龟年那慷慨悲凉的心境、无可奈何的感叹 , 刻画的惟妙惟肖 。溥侗后来来到了南京 , 正和当年李龟年流落江南一事相仿 。七·七事变后 , 溥侗没有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 而是避居沪滨的租界里面 。后来 , 他做了汪精卫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 。抗战胜利后 , 溥侗名列汪伪名单之内 , 于是 , 下狱 , 中风 , 还是他当年的学生 , 为他奔走 , 被保释出外就医 。1952年6月 , 溥侗在沪上落寞去世 , 谭腔研究家陈彦衡说溥侗:“有时粉墨登场 , 名贵之气出于天然 , 尤非寻常所能比拟 。”溥侗的曾祖父是道光皇帝 , 他在七岁时即被授予二等镇国将军 。自幼即按部就班地习读经史 , 学作诗文 , 1911年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 , 由严复作词 , 溥侗谱曲 。国歌颁布了几天 , 辛亥革命爆发 , 《巩金瓯》竟然成了清王朝的葬歌 。
袁克文6岁识字 , 7岁读经史 , 10岁就会写文章 , 15岁已粗通诗词歌赋 , 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 , 曾带着袁克文到颐和园给慈禧太后拜寿 , 时值袁世凯得宠之时 , 慈禧特意在便殿单独召见了袁氏父子 , 那时袁克文刚十六七岁 。慈禧看着袁克文长得标志 , 就给他指婚 。袁世凯早就听说过慈禧指婚造成过许多悲剧 , 连忙给老太后磕头 , 推说袁克文已经从小订了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