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明仁宗的诚孝张皇后是杰出的女中尧舜?( 二 )


胡皇后被废后,号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 。张太后对无故被废的胡氏十分同情,时常加以照拂,经常将她召到自己宫中,和自己一同居住 。家宴时,还命胡氏坐在孙皇后的上座,孙皇后经常因此怏怏不乐,但孙皇后也不敢对胡氏怎么样 。对于胡氏无过被废,虽然有张太后的极力阻拦,但终于还是无法挽救 。后来的史家对宣宗无故废后这件事提出了很多的批评 。
宣德十年,宣宗驾崩 。张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沉浸在丧子的巨大悲痛当中,整天精神恍惚,滴水不进 。而这时应继位的英宗才九岁,宫中谣言四起,一说:“年幼的英宗会继位,但张太后会临朝听政 。”一说:“英宗太年幼了,张太后将召外地的藩王来人继大统 。”鞘臣不知是真是假,人心思乱,有的大臣已经在考虑怎么去拥童新皇帝,好立下定策奇功 。张太后眼见局势日益混乱,人心沔动,只好强抑悲痛,出面宣召诸位大臣来到乾清官,把年幼的引子放在皇帝的宝座上,对群臣说:“这就是你们以后的新天子.你们以后要好好辅佐 。”众大臣高呼万岁 。这样英宗才顺利且位,而张氏也成了太皇太后 。
因为英宗年幼,不能理政,大臣们一再上书,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张太后说:“先帝选了这么多的肱股大臣,就是为了让众位卿家来辅佐朝政 。现在皇帝年幼,你们更应该用心辅佐.不要懈怠 。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垂帘听政呢?不要因此而坏了祖宗的家法 。”张太后始终不愿意听政,而是一意重用“三杨”等这班老臣,只有遇上重大难决的事,张太后才出面指示 。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当时的内阁大臣,相当于宰相 。他们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 。太皇太后对他们非常倚重,言听必从 。
而对于自己的娘家人,张太后要求严格 。张家此时已今非昔比 。她的一个哥哥如今掌管着五军右哨军马,手握重兵;另一个哥哥曾经掌管过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是明朝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 。年幼的英宗登基后,她把她的兄弟叫到面前来,叫他们以后做人一定要自敛,不能干预朝政 。当时杨士奇上书请求重用张太后那个已经赋闲的哥哥,张太后总是不许 。有了张太后的全力维持,在英宗的早期,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繁荣昌盛 。
当时英宗十分宠信王振,王振也知道三杨是前朝重臣,威望卓著,又有张太后撑腰,自己无法动摇三杨辅政的地位,因此表面上对张太后和三杨毕恭毕敬,时常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样子 。一次,英宗与小内侍在击球玩耍,王振看到三杨也在旁边,便装出十分痛心疾首的样子,对皇帝说:“陛下是万民之主,现在却耽于逸乐、玩物丧志,这使江山社稷怎么办?”三杨看了,对王振大加赞赏 。其实王振表面上对三杨事事顺从、百般讨好,暗地里却时常劝导英宗对待臣下要用重典,不能过分倚重这帮老臣,还劝皇帝不用开“经筵” 。“经筵”是翰林院专门为皇帝开设的,用来教皇帝读书写字和治国之道的课程 。三杨被王振蒙蔽,而同样深处内宫的张太后却对王振逐渐干预朝政早已有耳闻 。一天,她召见皇帝和诸位大臣,英宗侍立在左边,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焕五位大臣侍立在右边 。还命令身旁的宫女装上戎装,守卫在一旁 。接着,又叫人去传唤王振,喝令王振跪在地上 。太皇太后指着诸位大臣,对英宗说:“这五位老臣,是几朝元老,是先皇特地挑选出来辅佐你的,国家大事你要事事咨询他们,要听从他们的谏告,不能一意孤行 。”又声色俱厉地对跪在地上的王振说:“太祖时就定下家法,宦官不能干预朝政,违反者定斩不饶 。你这畜生竟然敢乱祖宗的家法,我绝对不能饶你 。”说完,侍立一边的宫女,刀剑齐下,就要把王振斩于阶下 。王振已经吓得面无土色,整个人瘫倒在地上 。英宗一见自己最亲信的太监就要被祖母斩杀,也吓得要命,跪在地上恸哭 。而五位大臣平时被王振蒙蔽,还没发现王振的狼子野心,也一齐跪下为王振求情 。太皇太后一见如此,怒气稍息,说:“皇帝还年幼,不懂得宦官祸国殃民的道理 。这一次看在诸位老臣的面上,就暂且放过他吧 。”但张太后对王振还是不放心,每隔几天便派人去内阁察看,看王振有没有擅权乱政 。故张太后在世时,王振始终规规矩矩,不敢猖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