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杆兵是一支什么样的武装历史上又是怎么样的

白杆兵,明末由西南毕基卡人(土家族人)组成的军队,因所装备的白杆枪得名 。白杆兵先成名于平播之役屡破杨应龙的反政府武装,后又扬威塞北与满洲巴图鲁争雄浑河,建军数十年战功无数,人肉大厨张献忠和不知量力的永宁宣抚司奢崇明都是他们的手下败将,时人云其:“凡战必捷,人莫敢撄 。”这样一支能够在明末战争中撑起小半边天的少数民族军队到底是怎样的一支武装?
1·军队组织和数量
【白杆兵是一支什么样的武装历史上又是怎么样的】▲石柱今属重庆管辖
白杆兵系四川石柱宣抚使马氏家族招揽当地毕基卡人编练而成的军队,属毕基卡土司军 。明代毕基卡土司军队组织形式为营旗制,营和旗是白杆兵的主要单位 。
营,是毕基卡土司正规部队的编制 。一般止有宣抚司、宣慰司级别的大土司才有营的编制,中小土司往往没有营的编制 。四川石柱马氏为宣抚使财名有限,本不应有营的编制,幸得马氏女眷秦良玉晋升为四川总兵官,手下方才有营的编制 。每营有100人,按例设五营分“左中右前后”,除中营由土司长子掌管,其余各营由土司亲信或境内豪族指挥 。五营各营有总旗1人,旗长1人,旗鼓1人 。营兵相当于土司的近卫军,其完全脱产,每月由土司以米3斗6升、银3两6钱供养 。营兵的招募颇为严格,入营者无不是各村寨的健儿 。营兵需平日驻守山隘关口防备邻人入侵,战时则伴随土司左右征战沙场 。
▲中国古代能拿得出像海龙屯居城这样的手笔的土司不多
旗,是一种具有古代部落公民兵遗风的军事组织,凡境内适龄男丁皆编入旗内,战时动员以此为据 。一旗有几十人到百多人不等,视各土司实力而计 。
白杆兵的数量绝对不会超过5千,这自然不光是毕基卡人口稀少的缘故,也是因为四川石柱土司马氏家族财力有限的原因 。播州杨氏经营播州700余年,生死存亡之际也不过拉出万把土兵 。马氏经营四川石柱时长短,加之石柱贫瘠不似播州富庶,其尚能动员数千战士供明廷驱使已实属不易 。
2·军队训练与纪律
▲长焦镜头下的渝东一片美好,但又有几人愿意常住
毕基卡人生长于川渝楚交界的高山大川,在与自然洪荒猛兽、中原大一统王朝、内部自相残杀的对抗中练就了一副好体魄和一颗勇敢的心,不论男女老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军事经验和武器使用知识 。马氏亦视帐下白杆兵为安身立命之本,对其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 。除了一般的战斗技能训练如钩镰枪弩技、短兵相接技、战斗阵法外,还有非常生猛的体能和勇气训练:
“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 。以必毙为度,纵虎者重罚,猎其他兽亦如之,得擒则倍赏当先者······其追敌缘崖逾壁,务必擒之 。”
▲毕基卡人的战舞“茅古斯”
白杆兵的战场纪律比其训练严苛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战斗中,勇敢向前者会得到重赏,怕死退缩和贪功误事者会被严惩——“其节制甚严,只许刺击,不许割首,违者和退缩者斩首 。”军中盛行连坐法,故白杆兵每逢战阵必势如疯虎锐不可当 。
3·装备
▲白杆枪
武器:白杆兵是一支近战肉搏的重步兵,他们的主武器便是手中的白杆枪 。白杆枪,以白木为杆身材料,矛杆不加涂漆,矛柄有一小钩,杆尾有一小环,行军途中若遇到恶劣的自然地形可用”一矛钩齿向上挂,二矛钩一矛尾环“的方式安然通过 。副武器种类繁多,传统的刀剑斧棍应有尽有,故不作累叙 。
▲收藏于重庆某博物馆的秦良玉专用战刀
防具:敢于直面敌人近距离搏杀的战士除了要有出色的战技和不惜一切的勇气,还非常依赖护具 。白杆兵中的五营得到了最好的照顾——“盔重16斤,衬以厚絮,如斗大,甲重者数十斤,利箭不能入,火枪打百步 。”五营之外其余白杆兵并非土司的嫡系,他们装备的护甲更多是具有御寒意义的棉甲和皮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