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十为于说遗诏:雍正帝是否真的矫诏篡位?( 二 )


顺治帝的传位遗诏是这么写的:“朕子玄烨……即皇帝位” 。康熙时的册封 , 如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允礽以册宝 , 立为皇太子 。”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太子允礽时 , “允祉、胤禛、允祺俱著封为亲王”——这些重要文件都没有用“皇几子”的格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 , 康熙帝去世 , 十六日颁行康熙帝遗诏 , 四天后即二十日颁行雍正帝登极诏书 。登极诏书的原件迄今未见 , 《清世宗御制文集》收录的版本说:“……惟我国家受天绥佑 , 圣祖、神宗肇造区夏 , 世祖章皇帝统一疆隅 , 我皇考大行皇帝临御六十一年……二皇子弱龄建立 , 深为圣慈钟爱……”这里的“二皇子” , 指的是允祉 。值得注意的是 , 《上谕内阁》所收该诏书如是写道:“……惟我国家受天绥佑 , 太祖、太宗肇造区夏 , 世祖章皇帝统一疆隅 , 我皇考大行皇帝临御六十一年……皇二子弱龄建立 , 深为圣慈钟爱……”
同一份诏书的不同抄录版本 , “二皇子”写成了“皇二子” 。何以如此呢?原来 , 十一月二十日的诏书 , 用“圣祖、神宗”指代皇帝先人 , 但是八天后即二十八日雍正君臣议定康熙帝的庙号为“圣祖” 。如此一来 , 诏书中既有“圣祖” , 又有“皇考大行皇帝” , 后人看了肯定会莫名其妙 , 以为说的都是康熙帝 。后来雍正君臣在编纂以往上谕时 , 对此做了必要的改动 , 改用“太祖、太宗”指代先人 , 同时也将“二皇子”改为“皇二子” 。乾隆时篡修《清世宗实录》采用的是改动后的诏书 , 也成为了最常见、通用的版本 。康熙帝传位遗诏和雍正帝登极诏书 , 都是最重要的文件 , 且前后相继颁布 , 上述书写格式的不一致 , 充分说明了康熙帝传位之际 , “皇子”的书写并无固定格式 。册封、传位等正式文件中“皇几子”格式用法 , 应是雍正以后才确定的 。
也正是因为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格式 , 才会有更多的传言 。朝鲜人记载说:康熙帝在畅春苑临终时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 , 我死后立为嗣皇 。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 , 必封为太子 。”后来索性有了矫诏篡位的另一种版本:改“十”为“第” 。民国时期天嘏所著的野史《满清外史》说:康熙帝弥留时 , 手书遗诏曰:“朕十四皇子 , 即缵承大统 。”雍正帝改“十”字为“第”字 。以“皇几子”的书写格式为据 , 反对“改十为于”说 , 实际上是受到了后世官方文件书写的影响 , 以此作为判定较早期的康熙帝传位书写的标准 , 这是时空倒置 , 不足为凭 。
是书面遗诏 , 还是临终遗言?
第三种反对意见认为 , 遗诏这么重要的文件 , 康熙时不可能只有汉文 , 也须有满文 , 或首先应是满文;即便汉文改了 , 满文的内容也难以篡改 , 绝不像改汉字“十”为“于”那么简单 。对于“改十为于”说 , 此乃釜底抽薪的一击 。问题复杂 , 无法细辩 , 只是想指出 , 此说法同上面的一样 , 都过于讲求“道理” , 而忘了“实际” 。反对“改十为于”矫诏篡立说的 , 恰恰与他们的论敌有一共同的前提 , 即认为确实存在康熙帝的遗诏 。这里所说的遗诏不是指前面引述过的 , 雍正帝即位后公之于天下的康熙帝遗诏(此遗诏是在康熙帝去世后制作的) , 而是指康熙帝临终前的遗诏 , 且它必须是书面遗诏 , 否则何谈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