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时期官职:太子太师的由来与发展

太子太师,古代官职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 。多为虚衔无实职 。在历代史书官职志中,早见于旧唐书"东宫置三师、三少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职事官 。"宋代未设东宫三师,元代复置但不常有 。明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清代承袭明制"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俱东宫大臣,无员限,无专授 。"
太子太师,古代官职,西晋始置 。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 。多为虚衔无实职 。主要是追赠死去的重臣 。著名的太子太师有姜太公,董卓,颜真卿,庞籍,李时,严嵩 。
在历代史书官职志中,早见于旧唐书"东宫置三师、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职事官" 。
宋代未设东宫三师,元代复置但不常有 。明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清代承袭明制"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俱东宫大臣,无员限,无专授 。"
汉、魏东宫师保,只置太子太傅、少傅 。晋武帝咸宁中,备六傅之职,加置太师、少师、太保、少保 。因避司马师讳,太师缺笔作太帅 。南朝不置,北魏复置,以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为东宫三太,正二品 。北齐沿置,称三师,掌师范训导,辅翊皇太子 。隋、唐沿置,隋为正二品,唐为从一品,宋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作为加官,只授给宰相相官未至仆射者与致仕的枢密使,实非东宫官 。辽南面朝官,金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起,都有太子三师、太少 。元不常置 。明初以朝臣兼东宫师傅 。成祖后,太子三师、三少只用为兼官、加官、赠官 。清同明制 。
官职由来
在古时皇族中,因太子常居东宫,"东宫"便成了太子的别称,此为"宫" 。而"太子少保"是负责教导太子的官员,便得"宫保"的简称 。此官制在汉代始置,对于它的由来,要追溯到周代,在周代官制中,设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又设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为"三公"之副 。当中的"少"即副也,他们仅次于"公"高于"卿"的特殊官职 。以上的"三公"和"三孤"又统称为"师保" 。"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 。如太公姜尚(子牙)就品列为"师",周武王尊他为"师尚父" 。其后,汉代沿袭了周代的官制,于"三公"系列外又增设了"太子六傅"之职,专事对太子的教导,他们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 。到了隋、唐之后,"太子六傅"已是名存职异,只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约为现代的"军衔",并非实职 。如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等因军功彪炳,亦曾加封过"太子少保"的荣衔 。
官职终结
到了清代雍正朝目睹了康熙废立太子和诸皇子争储斗争的雍正,深知建储一事如不妥善解决,清朝政权将永无宁日 。因此,他在登基不久的雍正元年(1723年)便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 。方法是:由皇帝宣布太子人选已定,但不公开其名,只将其名写于密诏;密诏一式两份,一份带在身边,一份封存在建储匣内,置于乾清宫正间宝座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后;皇帝死后,顾命大臣会同廷臣核看两份密诏,并拥戴密诏内所定皇子为皇帝 。"秘密建储"是皇位继承制度上的一个有特色的突破,它否定了两千多年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 。扩大了选任范围,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争权过程中的骨肉相残,有利于皇族内部的稳定,以更好地管理家天下 。这种立储方式被清朝统治者奉为"建储家法" 。乾隆、嘉庆、道光三帝皆因循其则 。但是咸丰皇帝死的时候,其子尚幼,故仍然采取了"临终托孤"的办法;载淳(同治)、载湉(光绪)二帝均无子嗣,无储可立;溥仪(宣统)也是慈禧临终指定的 。未及亲政,清朝就覆亡了,因此,从咸丰起,"秘密建储"制度就名存实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