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皇帝梦难圆!五丈原前诸葛亮到底在等什么( 六 )


其三 , 战略目标不同于最终目标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谈到了北伐的目标 , 即“北定中原 , 庶竭驽钝 , 攘除奸凶 , 兴复汉室 , 还于旧都” 。粗看 ,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行动同《出师表》的既定目标大相径庭 , 其实不然 。在这里 , 他第一句所说的中原 , 不是实指 , 而是魏国的代名词 。第二句只是表态 , 没有实质的内容 。后边三句 , 对诸葛亮自己来说 , 是最终目标 , 并不是具体的行动方案;对西蜀上下 , 更像是宣传口号 , 借以鼓励民心士气 , 以不怕牺牲的精神全力支持他北伐 。
其四 , 出师五丈原目的 。关中平原是一个梭形平原 , 以长安作为中心 , 东西长约八百里 , 南北最宽处仅八十里 , 东西两端很狭窄 。五丈原所在的眉县 , 处长安与陈仓的中间偏西些 , 南依秦岭 , 北临渭水 。渭水虽称黄河的最大支流 , 但在这里尚未成为兵家可以利用的障碍 , 春冬两季呈半干涸状态 , 即令是夏秋雨涝时 , 随处都可以架设浮桥或摆船横渡 。眉县东西两面都是开阔的平原 , 无险可守 。诸葛亮走褒斜道出师眉县 , 就把蜀军摆布在十分尴尬的地位 , 不论向东、西、北任一方出击 , 都会遭到魏国主力的三面夹击 。而一旦斜谷丢失 , 退回汉中的后路就被截断 , 蜀军以小击大、以弱击强的军事劣势在这里更暴露无遗!
如果说这次出兵的时候 , 诸葛亮走褒斜栈道的战略意图还含混不清的话 , 那么 , 在与司马懿对峙的百余日之中 , 诸葛亮个人的心思就逐渐明晰起来 。在求战不得、掠地不能的状况下 , 再坚持下去 , 作客的蜀军会被拖垮 , 这是稍具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清的 , 但是诸葛亮就是不撤!那么他在等什么?战争中 , 对损折大将都十分忌讳 , 主帅死亡则更甚 , 常会因此导致全军覆没 。诸葛亮是积劳成病 , 病势渐次加重为不治 , 而他又粗通中医 , 虽说医不自治 , 但把一下脉搏就可知病情程度 , 并可以预知来日的多寡 。在病势日渐沉重后依然不下令撤军 , 他又是在等什么?诸葛亮深知副帅魏延与自己的战略目标迥然不同 , 乘自己一命尚悬时回军 , 魏延还能够听命服从;自己一作古 , 他人都无法制约 , 而由魏延来统率蜀军 , 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失败 。但即令如此 , 诸葛亮还是不撤 , 他又是在等什么?
答案已经出来了:他在等死!
中国人有“事不过三”的古训 , 然而诸葛亮不肯认输 , 在三次北伐失败后 , 又固执地追加了一次 , 遗憾地又失败了 。四次北伐的失利 , 已把诸葛亮推到了十分难堪的境地 。而且 , 蜀国的力量已消耗殆尽 , 自己生命也悬于一线 , 第五次北伐已失去了战略目标 , 再要进行第六、第七次北伐 , 在公在私都没有了任何可能 。失败的责任得由自己来承担 , 祁山败将、常败将军等恶谥将与自己的姓名伴随始终并著之青史 , 满面蒙羞的西蜀丞相已无颜见益州父老!惟一的出路 , 是以鞠躬尽瘁四字来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 在中国人眼中 , 道德的典范永远高于才具的不足 , 以身殉国是最为理想的结局 。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时 , 五丈原还储存了大批粮食 , 这说明诸葛亮为等死准备得十分充足;如不死 , 他还会无休止地坚持下去 。这就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的价值取舍 。当他为“出山”而制定《隆中对》时候 , 无视全国民众渴望和平的愿望 , 无视全国即将统一的趋势 , 以十分自我的价值取舍 , 勾划了分裂华夏的兰图 , 促成了孙、刘两个军事集团的勾结 , 并通过赤壁大战 , 使整个民族陷入了七十二年内战的灾难之中 。而在生命终结时 , 竟不顾十万大军的前途命运 , 他们父母妻小的感受 , 再次犯下了十分自我的错误 。从自我开始又以自我结束的历史 , 有哪点值得后如此这般地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