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何不夺位?竟心甘情愿接受赐死

公子扶苏的每一次出镜 , 都是站在他爹的对立面 。只要是他爹要杀人放火 , 他都会站出来 , “以数直谏上” 。这为他赢得了 , 仁德、贤明的光圈 , 也让他那个靠着杀伐打下一片江山的爹很光火 。扶苏为什么处处跟他爹唱反调?是他生来就性格仁慈?显然不是 。《史记.赵高列传》中 , 赵高说:扶苏“刚毅而武勇 , 信人而奋士” , 作为最了解始皇爷俩的身边人 , 赵高的说法是有可信度的 。这么说 , 扶苏并不是生来就仁懦 , 见不得别人吃苦受罪 。他之所以行事处处显得与他爹不一样 , 处处显示出仁德 。那恐怕只有一种解释 ,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与法天生就是两种对立的学说 。所以他与他那个被法家思想武装到牙齿的爹政见的格格不入也就不奇怪了 。
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提出质疑 , 在一个焚书坑儒、以杀伐立国、以法治国的大秦朝 。怎么可能会有人向堂堂的皇家长子传播儒家思想 , 还影响如此之深?显然 ,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有误区的 。一个焚书坑儒给予我们的印象太过于深刻了 。如果我们仔细的看那段历史 , 就会发现 , 其实秦始皇对待诸子百家的态度是开明的 , 对待儒生也给予了尊重 。这从所谓的焚书坑儒事件中就能看出:秦始皇烧了一些书后不久 , 卢生、侯生发表了对始皇的不当言论 , 东窗事发后逃走 。秦始皇听到后非常生气说:卢生这些人 , 我对他们那么尊重 , 给予的赏赐那么丰厚 , 现在居然诽谤我?!……从这个表态可以看出对诸子百家 , 始皇是尊重的、认可的 。但是认可归认可 。威胁到统治、讥讽皇帝、发表不当言论是万万不行的 。始皇下令彻察诽谤事件 。经过相互告发 , 有四百六十个人脑袋搬了家 。出了这样的大事 , 扶苏自然是要站出来讲话的 , 他习惯性的站在了他爹的对立面 。这一次 , 始皇感到了深深的失望 , 但并没有绝望 。
这一次他没有喝斥扶苏 , 他决定让他远离充斥着各色人等的咸阳到帝国的边疆、去蒙恬那里去体验一下生活 。那里正在打仗 , 金戈铁马的生活可以磨练出他这个未来接班人的血性 。但是他犯下了一个无可挽回的错误 , 他没有给他这个儿子一个太子的名份 。甚至没有拍一拍扶苏的肩膀说一句:我看好你噢 。误会就这样产生了 , 从去上郡的那天起 , 扶苏就认定自己是被他爹放逐了 。什么嘱咐都没有 , 顶着一个监军的名份就去了边疆 。在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他这个监军有什么作为 , 或者说对蒙恬产生什么关系和影响 。今天的留下的唯一关于扶苏的痕迹除了扶苏墓就是望月台和呜咽泉 。蒙恬的忠心是勿用置疑的 , 他领着大秦朝最精锐的部队一直在孜孜不倦做着两件事:打击匈奴和俢筑长城、直道 。始皇对蒙家兄弟也是绝对信任的 。所以他把扶苏交给了蒙恬 。
但可以肯定的是秦皇没有给蒙恬任何的交待 , 否则接到假诏书后蒙恬不可能仅仅表现出疑惑 。扶苏的到来 , 蒙恬彻底懵了 , 他搞不懂皇帝派他的嫡长子来做监军是什么意思 。他一定觉得是派来监视他的 , 毕竟他手里握着帝国大部分精锐且远在边疆 。这些疑虑导致了他与扶苏的关系不可能有多亲蜜 , 他只能尊重保护扶苏 , 不太可能和扶苏走得太近 , 况且一生杀伐的蒙恬与一直仁义的扶苏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共同语言 。史书上找不到任何两人关系融洽的记载 。当赵高伪造秦始皇命令 , 将二人先后赐死时 , 这两位手握大秦三十万重兵的牛人 , 都乖乖选择了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