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定边名将张仁愿:再次遏止突厥的北地长城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 。
张仁愿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并沿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余里 。
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 。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
早期事迹
张仁愿原名仁亶,因与唐睿宗李旦名字的发音相似,故改名仁愿 。
张仁愿年轻时文武全才,武则天在位时官至殿中侍御史 。当时,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都邀请张仁愿在表章上署名 。张仁愿严辞拒绝,因此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 。
不久,夏官尚书王孝杰担任吐刺军总管,率军抵御吐蕃 。张仁愿时为监军,因与王孝杰关系不睦,便派人去向皇帝告状 。因此,王孝杰被削官为民,张仁愿则升为侍御史 。
屡战突厥
【唐初定边名将张仁愿:再次遏止突厥的北地长城】 697年(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出任清边军监军,战后虚报战功,称自己每战必身先士卒,亲临矢石 。武则天闻讯后,对孙承景非常赞赏,将他擢升为右肃政台中丞,并令张仁愿为其部下记功 。张仁愿先向孙承景询问作战经过,孙承景本是虚报战功,支支吾吾无法回答 。张仁愿知道其中必有隐情,便上书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 。武则天将孙承景贬为崇仁县令,任命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
698年(圣历元年),突厥默啜可汗入侵唐朝,先后攻陷赵州(今河北赵县)、定州(今河北定州),进犯幽州 。张仁愿出城迎击,激战中被冷箭射中手臂,突厥军见不能取胜,也自行退去 。武则天派出使者慰劳军队,并赐给张仁愿药品,命他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
702年(长安二年),突厥攻破石岭关(今山西阳曲北),攻打并州 。武则天任命雍州长史薛季昶代理右台大夫,充任山东防御军大使,又命张仁愿负责幽州、平州(今河北卢龙)、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檀州(今北京密云)四州防御,与薛季昶互为犄角,共拒突厥 。
706年(神龙二年),唐中宗任命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 。当时,洛州粮价飞涨、盗贼横行 。张仁愿到任后,将抓捕的盗贼全部乱棍打死,尸体陈列在府衙前 。远近百姓无不惊骇,从此无人再敢偷抢 。唐高宗时的洛州刺史贾敦颐也是政绩突出,所以时人都称赞道:“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 。”
同年十二月,突厥入侵鸣沙(今宁夏青铜峡西南黄河东岸丰安故城),击败朔方军大总管沙吒忠义,进掠原州(今宁夏固原)、会州(今甘肃靖远)等地,夺走陇右牧马一万多匹 。707年(景龙元年),张仁愿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御史大夫,屯边防御突厥 。张仁愿到达朔方后,突厥已退兵而去,便乘胜追击,夜袭敌营,大破突厥 。
修筑三城
当时,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而在黄河北岸有一拂云祠 。突厥每次出兵,都要在祠中祈祷,然后再发兵南下 。708年(景龙二年),默啜统帅全军西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后方兵力空虚 。张仁愿便上奏朝廷,请求乘机夺取漠南之地,并沿黄河北岸修筑三座首尾相应的受降城,以断绝突厥南侵之路 。
奏疏送至京城后,唐中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太子少师唐休璟表示反对,并道:“两汉以来,朝廷都是北守黄河,如今在敌虏腹地筑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最终只怕还是要被敌虏占据 。”张仁愿执意请求,最终得到中宗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