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军官和李鸿章评刘步蟾邓世昌:动手能力差

导读:李、黎二人对这些学生官总的评价是:“闽厂学生大都文秀有余,威武不足,诚如来示,似庶常馆中人,不似武备院中人 。然带船学问究较他处为优,在因材器使,随事陶成而已 。”
学堂用传统士子的模式规范学生, 惟恐他们在学习西方海军技术的同时思想也随之西化 。按照这种“中体西用”的教育原则, 学堂培养出来的是掌握了一定“外国之技巧”的士子 。
一千个李鸿章都死无完尸
北洋海军曾是晚清军事自强的最大成就,也是近代中国人做的第一个强国之梦 。但曾几何时,这支经过数十年努力、耗费数千万两白银建成的亚洲一流舰队,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不堪一击,未战几个回合便全军覆灭了 。这直接造成了清国在甲午战争的惨败,这种战局是连日本人自己都并未预想到的 。这一战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激起了日本面对世界的强烈信心,这个刚刚在明治维新中体会到了改革力量的国家,感受到了在亚洲全面称雄的可能性 。跻身世界强国的希望如黎明时分的“坂上之云”缓缓升起,与之相对应的是,东方老大帝国悲哀的日落西山,回天乏力 。
【外国军官和李鸿章评刘步蟾邓世昌:动手能力差】一时间,国人义愤如潮,将丧师辱国之罪统统划归李鸿章名下,使他纵有百口,也莫辩一词,若非恭亲王竭力回护,只怕一千个李鸿章都死无完尸了 。其时,适逢著名的昆剧丑角杨三去世,有人挖空心思,作了一副对联,把李鸿章捎带进去加以痛骂:“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在今天看来,这种指斥在情感上可以理解,但于情理于逻辑都完全站不住脚 。看似庞大而强大的北洋舰队背后,深藏着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乃至于文化上的隐疾,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历史局限性的东西,才是真正需要挖掘,需要面对并从中汲取教训的 。以史为镜,前车之鉴是今天发展的契机,将所有责罪归于一人之身,是对历史的也是对现实的不负责任 。
《龙旗飘扬的舰队》是一部研究北洋海军的专著 。作者姜鸣指出,在中国海军现代化过程中,李鸿章无疑倾注了大量心血 。至于最后没有能够完成援朝任务,在甲午海战中失败,最终导致了日军侵入本土、《马关条约》的签订,这些,也应该承认,从日常管理、建设过程等整个历史事件中,李鸿章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但到了“马关条约”签约的地步,我们是否还要苛求李鸿章呢?
是的,作为战败国的一方,外交上绝对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一千个李鸿章也无法扭转的 。
书生一样的海军军官们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史研究教授苏小东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看法 。他认为,北洋海军的失败还有一重大原因,就是作为前线将领的管带阶层军事素质普遍偏低 。
苏小东教授说,对北洋海军的各级指挥将领,人们多以同情之心讳言其咎,尽力去开掘他们的经历中那些值得称道的事迹和言论,并将其升华为爱国主义精神 。然而,这并不能解释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屡战屡败直至全军覆没后竟连一艘日舰都未击沉的事实 。
北洋海军的战舰管带几乎均为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前几届毕业生,福建船政学堂是晚清军事自强的最早成果之一, 也是国内第一所培养近代化造船人才和新型海军军官的学校 。也许正是这一开先河的性质, 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亦十分明显 。其本身不论是海军特色还是一般的军事特色都极为淡薄 。学生不着统一制服, 谈不上军事化管理 。学堂的主办者及管理人员几乎都不懂海军, 虽然聘用了一批外籍教师, 但中方人员对近代海军的无知, 又决定了所聘洋员的海军教育训练水平极为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