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的启示:最早提出了社会舆论监督

作为改革家的子产对中国历史独特的贡献,就是他以罕见的魄力和胸怀,支持社会舆论监督,不干涉社会舆论对朝廷的批评 。在野蛮残暴的春秋时期,仅此一例,千古流芳 。
郑国人有个习惯,父老乡亲们常常到乡镇里的学校扎堆聊天,议论国家大事,就像北京“的哥”开出租车喜欢和乘客议论国家大事一样 。北京“的哥”是在小车里议论,范围很小 。郑国很多人聚在学校里议论,影响就大了 。他们议论什么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说:“以论执政”,就是议论国家大事 。当然,有赞扬,也有批评 。
在春秋时期的国情下,子产此举引来的争议可想而知 。《左传》记载,有个叫然明的官员听到乡校里的批评意见,很是恼怒,就向子产提出建议:把乡校封闭或是毁掉,怎么样?
然明知道,子产曾说过,只有德高望重的圣人执政,才能靠宽容服人,其次的角色则应实行猛政 。因为火性猛烈,人见了害怕,所以很少有烧死的;而水性柔弱,人喜欢玩水,好多人会因此淹死 。然明觉得子产既然要实行猛政,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当然不会客气 。
子产的回答却大出然明意料 。子产说:“为什么?老百姓早晚到那里逛逛,谈谈国家大事,这是他们关心国家啊 。他们称赞的事情,我就实行;他们恼火的事情,我就改一下 。他们实际上是我的老师,怎么能毁掉呢?我听说,真心钟爱自己的人民,就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靠强硬手段威吓可以防止怨恨的 。毁掉乡校,当然能把批评的声音堵住,可是你想过没有,民怨像大河一样,修筑堤坝可以阻挡一阵,一旦决口,不知要伤害多少人,那时候抢救也来不及了 。不如开出一些小渠道,因势利导 。我的意思是说,把乡校里的议论当做药来吃吧 。”
【子产不毁乡校的启示:最早提出了社会舆论监督】 然明非常佩服,他说:“我现在才认识到您是能做大事的人,像我这样的小人实在没出息 。要是照您的办法实行下去,郑国就有希望了!”
既实行猛政,又容纳人们的反对,这看似对立的宽严两面,在子产那里得到了统一 。子产在春秋时期首创了多元局面 。
这件事,孔子倒非常赞成 。比子产小30岁左右的孔子在鲁国听说子产不毁乡校,极力称赞说:“从这一点来看,如果有人说子产不仁,我是不会相信的!”
孔子这样称赞子产,说明儒家有赞成舆论监督的一面 。孔子虽然轻视法律,可他是主张仁爱百姓的,因此赞成让老百姓说话 。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上,面对诸多君主闭目塞听的弊政,子产不毁乡校成了人们往复谈论的政治文明的著名案例 。唐代韩愈狂妄自大,很少说人家好话 。比如他的朋友刘禹锡、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韩愈就出言不逊,咒骂刘、柳是“小人”,刻薄之极 。可韩愈在《左传》中读了子产的事迹,心向往之,特地写了一篇名文《子产不毁乡校颂》 。
大概韩愈被感动得可以,这位以卫道著名的老古板,下笔竟如梁启超一般情溢笔端:
我好思念子产啊!要知道,舆论是很难用势力彻底禁止的 。堵住人的嘴,听不到批评,就很难检点自己的过失,这不就好像变聋了一样吗?执政地位也就危险了 。子产不毁乡校,郑国的政治就理顺了 。
想当初,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咒骂他,他就派手下人把说话的人杀掉,结果怎么样呢?民众起来反抗,把他驱逐出去了 。
可惜呀子产,生不逢时,只能把他的良政在郑国这样一个小国里推行 。假如把子产的施政理念推广到全天下,那该多好!像子产这样贤明的大臣真是太少太少了 。如今,谁能够继承并且光大子产的理念呢?我真是好思念古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