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治河为什么会意外导致红巾军起义真相是什么样的

黄河的每次泛滥都会给两岸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 所以黄河的治理 , 历来是我国治河史上的大事 。但是历次治河除了完成治洪防灾的目的外 , 有时又会给沿岸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 甚至造成民不聊生、社会动荡 。这首《早发黄河即事》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 , 贾鲁治河之前 , 反映的是在此之前元朝治河的现实 , 其目的就是为即将进行的贾鲁治河提供借鉴 。
黄河泛滥
自金代起 , 黄河改道 , 由淮河流入海中 。元朝建都大都 , 离黄河较远 , 因此对黄河防灾重视不够 。直到黄河威胁到大运河之时 , 才不得不整治黄河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五月 , 黄河白茅堤决口 , 六月金堤决口 , 沿河城镇均遭受水灾 , 黄河之水又溢入会通河 , 威胁到运河安全 。朝廷内部就水患问题 , 展开激烈讨论 。至正九年 , 元顺帝令群臣商讨治河 , 丞相脱脱召大臣研讨治河方略 , 贾鲁(1297~1353)力排众议主张“河必当治”、“必疏南河塞北河” , 主张整治黄河 。贾鲁提出治理黄河的两种方案:其一 , 修筑北堤 , 制止决口 , 费用开支小;其二 , 采取疏、塞并举的方法 , 使黄河改道东行 , 恢复原来的水道 。当时 , 贾鲁这两个方案均未被采纳 。至正九年闰七月 , 黄河灾情更加严重 , 复出的脱脱深感问题严重 , 抓紧了治河计划 , 元顺帝召集群臣 , 商讨治河大计 。当时参加讨论的大臣 , 议论纷纷 , 提出了种种方案 。贾鲁以都漕运使身份 , 参加此次讨论 , 并重新提出了他的治河二策 。丞相脱脱力排众议 , 采用了贾鲁的第二种方案 , 决定开始治理黄河 。
贾鲁画像
贾鲁的这两个方案 , 都是经过实地考察、并针对现实的问题提出的 , 有很大的可实施性 。但是第一条方案 , 是针对元朝财政不足提出的 , 只是以保住眼前漕运和盐场的安全为目的而提出的下策 。这是因为修筑北堤 , 开支虽低 , 用工节省 , 但是北溢到山东境内的河水 , 在沛县一带形成巨大湖泊 , 而此后泄洪能力又小 , 这就使得洪水无法排泄 , 只能停留在沛县周围一带 , 新筑北堤也只能阻止河水继续灌入 ,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黄河中下游再遇到特大洪水 , 新筑北堤仍有被冲决的危险 , 到那时旧的积水没有排泄 , 新的洪水又溢 , 将会加剧灾情的程度 。而第二方案 , 采取疏、塞并用的方法 , 使黄河恢复故道 , 却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案 。这一方案 , 工程规模巨大 , 所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都将会大大超过第一方案 , 但其效果更好 , 不但可以解决黄河洪水泛滥问题 , 而且可以确保运河和盐场的安全 。
黄河运河
至正十一年四月 , 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大使 , 进秩二品 , 授以银印 。领河南、河北诸路军队 , 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二十五万人 , 庐州等戍十八翼军二万人投入治河 。这次治河主要方法就是疏、浚、塞并举 , 先疏后塞 , 首先要疏通从黄陵岗至哈只口的黄河故道 , 以及疏通凹里村到杨青山的减水河 , 两者全长二百八十里 。其次 , 就是堵塞缺口、豁口 , 修筑堤坝 , 主要工程是堵塞白茅决口 , 这是决定治河成功的关键一役 , 经过七个月的治理 , 十一月白茅决口堵塞成功 , 黄河返回故道 , 与淮河汇于一处 , 向东流入大海 。贾鲁回朝 , 向顺帝上《河平图》 。贾鲁在堵口技术的重大创造——石船堤障水法取得了成功 。工程结束后 , 贾鲁被召回京城 , 擢升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 。至正十二年八月 , 随从丞相脱脱进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 。同年冬天 , 贾鲁奉命与总兵月哥察儿围攻濠州 , 至正十三年五月 , 逝于军中 , 年五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