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夷夏平等观是什么?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 )


古人从“人性论”出发,认为人性有善恶;而太宗则从“人情论”出发,发现“人情不殊”,而此命题的前提条件则是“夷狄亦人耳” 。对夷狄族群的如此表述,比起隋文帝的“圆首方足”[6]1815,更具人情味道 。如此,华夷本是同类,而非“异类”;既然同类,“人情不殊”,那么胡汉之间就不应该相互“猜忌”敌视,故“四夷可使如一家” 。太宗进而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完整地表述了新的“平等”夷夏观 。这就自然化解了夷狄人面兽心、不可教化的矛盾,故华夷之间心无芥蒂 。可贵的是,太宗的情化观,并非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他还真诚地将之付诸于实践 。
他对华夷将领同等爱护和体恤就是证明 。如贞观十九年,突厥族的李思摩(原名阿史那思摩)随太宗出征,“中弩矢,上亲为之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 。而且,在用人方面,他也突破种族界限,任人唯贤,“唐代统治阶级中就有不少是各族的混血 。建国时,汉化鲜卑贵族的支持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们在统治集团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 。有人统计,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出身的有36人,占1/10 。《唐书》还特辟专章为蕃将立传”[7]16,其中出身鲜卑族的长孙无忌曾被任命为宰相,并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太宗的夷夏平等观,意义重大 。从戎狄的角度来讲,能起到以情感人,“畏威怀德”的作用 。正如太宗所云:“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4]6216“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 。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 。”[4]6247对突厥的成功收服,正是“情化”的结果 。《通鉴》载,唐太宗死后,“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拗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杀身殉葬”[4]6269 。此种痛不欲生、感恩戴德的场面,在我们知晓太宗夷狄“情化”观之后,丝毫不再感觉史笔的夸张 。因为,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弱势群体,被优越的华夏人敌视和轻蔑,一旦获得人的尊严,而且能分享天下文明大国的待遇,其感恩之情当何如哉!就此而言,太宗的平等观,在华夏族群的重构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唐太宗的夷夏平等观是什么?获得了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