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9国语言的辜鸿铭:看辜鸿铭的外语速成法

辜鸿铭先生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 。在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期,他受邀执教英国文学 。这样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他的外语学习经说来却十分简单,那便是“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基础打得好,之后的学习才会像“拉开了机器的线,一通百通了” 。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跳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 。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 。
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 。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 。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 。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 。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 。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 。”
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 。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 。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 。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 。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 。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 。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 。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 。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 。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 。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 。
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 。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 。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 。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 。”
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 。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 。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 。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 。
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 。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 。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 。
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 。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 。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 。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 。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 。
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